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空间模式研究——以西外乡楠林村2号聚居点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随着大量农村新型社区被建立起来,村庄内的居住环境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得“生于斯,死于斯”的传统村庄概念发生了改变。村民被从熟悉的环境中连根拔起,重新安置到新的环境中,原村落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网被削弱。再加上农村城镇化的提出,农民逐步脱离土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村民行为方式及家庭主导观念的现代化,也使得现代农村社会人际关系趋于松散与多样,农村社会村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变得异常重要。因而,在现阶段对农村村民的邻里交往行为活动和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文拟以成都平原为研究范围,以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空间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农村村民的邻里交往行为及邻里空间特征为切入点,运用跨学科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研究等方法,并借鉴当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成都平原地区农村邻里空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西外乡楠林村农村新型社区的邻里空间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针对调研部分,论文以西外乡楠林村自然村落和新建成的1号聚居点为调研对象进行调研。首先,通过对自然村落中邻里交往的行为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农村社区邻里交往的方式和类型。通过对城市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出农村邻里交往空间的空间模式,并针对这些空间模式进行调研,提出邻里交往空间模式的营建策略。  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西外乡楠林村2号聚居点的设计实践为例,对邻里空间模式的营造策略进行更具体的运用。该案例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成渝城乡统筹区村镇集约化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的示范点,本文研究性设计方案是在实施案例的基础上,尝试将邻里空间模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应用到整个农村新型社区。作者并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思想,能尝试探寻一种新的新农村设计思路,重新发现农村社会关系网络的存在价值,并重建农村社会邻里关系,为农村新型社区带来新的活力。
其他文献
当标识设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环境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时,实质上它也已经成为环境整体中的一个细部。如果说过去的标识设计仅停留于对单一个体标识传统功能性的诉求上,以
随着时代推进,建筑学向前发展,建筑教育理应顺势而变。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模式阶段后,各高校建筑学专业因其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及培养人才层次的区别,其建筑教育呈现出不同的
冯纪忠教授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代表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作了优秀的建筑作品一方塔园。这一作品当时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天,当代中国建筑在全球化倾向下如
人类通过营造栖息与大地之上。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地域性是建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下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对本土文化产生
在当今城市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的脚步中,众多大城市如雨后春笋一夜间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模式缺乏个性、盲目跟风,结果并为得到大众的认同感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
流域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之地,向来是人类聚居点密集的地区。根据调查,山西现存较完好的古村镇有55处,主要分布在沁河流域、汾河流域、黄河流域两岸。村镇空间是村镇传统风貌最直
本文讨论法国新城建设背景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居住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相应政策变化,研究其发展走向,以及未来的展望,以期对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法国新城的发展
学位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积极、科学、有序的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住宅建设量大大增加。在解决了有房的生存问题以后,居住的舒适性成为下一步追求。根据农宅的建造习惯,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普遍较差,室内热舒适度较低
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应用古建筑图像信息对从事古建筑研究、教学等的相关人士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