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在不断提升,对社会公益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个人因社会公共利益受损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权的案件日趋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不少公共利益的维权人物。在前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上升事态之时,经济学家易宪容就用《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家》一文向我国的房地产业提出疑问,并旗帜鲜明地对房地产泡沫表示反对。易宪容的反“房地产泡沫”行为也引起了大家对房地产业的关注,并出现了一场有关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激烈讨论。与铁道部进行“斗争”的公益维权人士郝劲松因为铁路上卖东西没有发票而将铁路局告上法庭。在郝劲松的年代,火车站的退票没有发票,地铁口的收费厕所也没有发票,就是因为这些“发票”,郝劲松为了维权前前后后共打了7场官司,并以最终的胜诉告诉大家他的决定是正确的。铁道部在2006年2月向我国各铁路局发出通告:从2006年3月1日开始,全国所有列车都必须备有专用发票,且按照法律规定交纳税金。王海,大家都再熟悉不过的打假人士,他通过自己的打假行为向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厂家发起“攻击”。王海的打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黑心”商家的制假售假行为,也向广大消费者进行了维权意识的宣传,对于全社会大众利益的维护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打假人士不同的是,王海打假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公共利益,其打假行为中存在的个人私利也引起了人们对该法律问题的重新思考。随着民事公益诉讼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和法律现象也随之涌现,学术界人士和相关实践部门也在加强对新问题、新现象的关注。现代的民事诉讼制度能否将民事公益诉讼囊括在内,具体到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又该如何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人士关心的。本文从新现象以及最近几年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着手,对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总结,并与国外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相比较,概括出国外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以便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继续发展提出借鉴意见。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现状,和文中笔者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相关创新点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民事公益诉讼的概念,并给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定义。在民事诉讼的特征部分将民事公益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进行对比,总结其不同之处,以便于两者的区分。并分别从诉讼目的、诉讼对象、主体资格、当事人双方诉讼实力的对比程度以及判决效力辐射范围方面将民事公益诉讼与传统民事诉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通过对比找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发展中的新问题,并对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进行讨论。第三章介绍和比较了国外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总结出我国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第四章从当事人不愿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不愿接受审理以及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多以原告失败告终三个方面指出中国在左右为难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建设中面临的困境,紧接着对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简要阐释。第五章主要是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以后的发展建设中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能不断完善。从世界各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发展更是时间紧任务重,其发展需要广大学者、志士同仁的不断努力,当然对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也不能超之过急,需要用理性的眼观看待。当今运用司法途径保护公共利益已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共识,这也是我们迈向宪政、民主和自由的道路。笔者希望,民事公益诉讼在中国,日益繁荣,希望中国继续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