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Hans Berger提出了在人类头皮上记录生理电活动的技术,此项技术利用了大脑中神经元放电的原理,从而为记录人类大脑的生理、心理活动提供可能。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Sutton提出了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即外界瞬时刺激诱发的大脑响应,此后的大量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普遍采用事件相关电位作为研究手段,这项非侵入性脑电技术受到众多研究学者的青睐,广泛应用于人类大脑神经活动的探索研究之中,帮助揭示认识神经活动的脑机制。在人类电生理研究蓬勃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研究人类感觉认知等相关的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在1966年,Regan提出了长时刺激诱发的稳态响应的技术,使其成为研究脑电刺激诱发活动特征的另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了研究人类大脑神经机制的新窗口。至今,瞬时响应和稳态响应已广泛应用于人脑功能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数不胜数,为揭示人类大脑神经活动机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两者之间是何种关系,稳态响应的神经产生机制是什么,仍处于争论之中,尚未有明确定论。部分研究者认为,稳态响应是由连续的事件相关电位的线性叠加构成(叠加理论)。然而,其他研究者表明,稳态响应是由周期性重复的感觉刺激引起的神经节律共振的结果(振荡理论)。鉴于稳态响应和瞬时响应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其不可或缺的应用价值,应当对两者的关系及稳态响应的产生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才能更准确和合理地解释运用相关实验范式所获得的人类大脑神经活动的机制与本质。本论文,以听觉模态为例,对稳态响应的优势进行分析,并将稳态响应应用于不同被试组的听觉感知研究中。在实验一中,对被试施加听觉瞬时刺激与听觉稳态刺激,对诱发的听觉稳态响应和听觉瞬时响应在时、频、空等方面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和验证,探讨听觉稳态响应相较于听觉瞬时响应的优越性,即听觉稳态响应有更高的信噪比,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地获取准确和稳定的响应信号。研究结果表明,高频段的听觉稳态响应不同于瞬时事件相关电位的中期和晚期响应,并且,听觉瞬时响应和稳态响应所对应激活的头皮地形图也有所不同。各方面研究结果支持了稳态响应产生机制的振荡理论,证明了稳态响应能提供研究感知觉神经响应过程的新手段。综上,稳态响应可以探索到不同于瞬时响应的神经响应信息,有助于揭示新颖的、可靠的人脑神经机制。与此同时,在实验二中,通过对比长期受音乐训练的音乐被试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普通健康被试,进一步证实听觉稳态响应的优越性,拓展其应用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受过长期训练的音乐被试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普通被试之间,在瞬时响应和高频稳态响应表现出不同的显著差异:即受长期音乐训练的音乐被试瞬时响应的晚期成分(N1和P2)的幅值显著低于未受音乐训练的普通被试;在低频段(1-20Hz),由瞬时和稳态刺激起始时刻诱发的瞬时响应及锁相值,音乐被试显著低于普通被试;然而,音乐被试的高频稳态响应(40-60Hz左右)的特征(锁相值)显著高于普通被试。低频响应反应认知加工过程,而高频响应则揭示刺激诱发响应的信息加工能力。由此可见,一方面,对于受长期音乐训练的音乐被试,听觉系统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加工和处理会更加高效,并且,源于大脑可塑性,这些人的听觉系统的功能或结构很有可能发生了良性转变,提高了听觉系统加工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受长期音乐训练的人,本身的认知功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上而下”的认知系统控制力增强,有效抑制了外界新异的或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干扰,能够更加潜心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己所专注的事情,屏蔽或降低外界对自己的影响,抗干扰能力增强。这些信息仅凭瞬时响应是难很得到的,进一步印证了稳态响应的优势所在。综上,本论文探讨听觉稳态响应和瞬时响应的异同,研究了,相对于瞬时响应,稳态响应的优势,这将有助于其他感觉认知的深入研究和探究其深层的神经机制。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特征被试(受音乐训练的音乐被试和未受音乐训练的普通被试),听觉稳态响应的优势更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即听觉稳态响应能揭示更多的信息,表明了长期接受音乐训练的益处,为相关研究实验设计的更新提供的参考的同时,为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