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易诊而难治。目前对其作用机理与规律仍未能得到深入的科学阐述,因此临床上仍缺乏较为理想治疗手段及方法。近年来,国内开展中医药与色素代谢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许多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代谢的影响已经有了初步的揭示,研究的方法技术亦日益成熟。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观察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研究上,鲜有从中药色象理论的角度设计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有关色象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与干预机理的研究尚为缺乏。中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以白治黑,以黑治白”的临床经验,吾师杨柳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取象比类思维启示下创立了治疗色素性皮肤病的中药色象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认为中药颜色与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并首次将这种表明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称之为“中药色象”,将这种治疗色素病色效相关的中药,称之为“色象中药”。初步研究中药药材颜色与色素性皮肤病的疗效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和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对药材本身的颜色与药效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中药色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对色象中药调节与干预色素代谢机理的现代分子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研究的深入对于中医药理论发展、中药开发研究、色素病理论的创新以及临床实践的指导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实际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筛选出中医传统治验及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色素病有效的使用频率高的黑白两类中药各10种,以目前研究技术较为成熟的酪氨酸酶、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作为观察指标,研究色象中药对体外培养的人A375黑素瘤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探讨色象中药与色素代谢的相关性,为色象理论及临床辨证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中医药治疗色素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对中医药治疗色素病的理论进行新的梳理,进而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方法与内容1、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筛选出中医传统治验及现代研究表明治疗色素病有效的使用频率高的中药,依据饮片的外在颜色分为黑(深色)、白(浅色)两组,每组各选10味药作为代表药,制备各单味中药水提液,并用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进行稀释,使药物终质量浓度为20μg/ml、10μg/ml、5μg/ml。2、应用细胞培养学技术,将人A375黑素瘤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多巴速率氧化法测定黑白两组不同浓度中药水提取液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黑白两组不同浓度中药水提取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NaOH裂解法测定黑白两组不同浓度中药水提取液对细胞中黑素合成含量的影响。每种药物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重复3次,并设对照组:单纯培养基组、中药对照组(培养基+中药)和空白对照组(培养基+细胞)。3、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Dunnett检验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以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测定结果:黑色组药物中,鸡血藤、丹参、菟丝子、补骨脂在低、中、高浓度(5、10、20μg/ml)、制首乌、红花、女贞子在中、高浓度(10、20μg/ml)、熟地、益母草在高浓度(20μg/ml)、墨旱莲在低浓度(5μg/ml)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色组中,白芨、山药在高浓度(20μg/ml).茯苓、白芍在中、高浓度(10、20μg/ml)、白蒺藜、白芷、当归在低、中浓度(5、10μg/ml)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白芷、白蒺藜、当归在高浓度(20μg/ml)、桃仁在中、高浓度(10、20μg/ml)、白茯苓、白芍在低浓度(5μg/ml)对酪氨酸酶活性则有促进作用。白术、薏苡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黑素瘤细胞增殖测定结果:黑色组药物中除益母草外,其余9种对黑素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强趋势;白色组药物中除桃仁、薏苡仁、山药外,其余7种对黑素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趋势。另外,研究发现白蒺藜、白芷、白茯苓、白芍、熟地这五味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而桃仁虽为白色,但却起着促进作用。益母草、薏苡仁、山药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中黑素合成含量测定结果:黑色组药物中除益母草外,其余9种对黑素合成均有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强趋势;白色组药物中除桃仁、薏苡仁外,其余8种对黑素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白蒺藜、白芷、白茯苓、白芍、熟地这五味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而桃仁虽为白色,但却起着促进作用。益母草、薏苡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文结论1、10味黑(深)色组中药中有9味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均具有促进作用;10味白(浅)色组中药中有7味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均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黑(深)色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白(浅)色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更明显。2、白蒺藜、白芷、白茯苓、白芍、熟地黄五味中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中白蒺藜、白芷呈现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作用;而白茯苓、白芍、熟地黄则呈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3、桃仁虽为白色,但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起到与色效相关性相反的作用。4、益母草、白术、薏苡仁、山药对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增殖、黑素合成不具有促进或者抑制作用,或者仅对其中一方面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