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面孔点探测范式的反应时指标,探讨抑郁症患者对悲伤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的特点。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技术分析不同情绪面孔诱发的P100和N170成分,探讨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感知加工的早期阶段的特点。方法选取精神病专科医院处于发作期的首发抑郁症患者30例作为抑郁组,选取30例非抑郁症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收集所有被试的一般资料,对两组被试人群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资料进行匹配。所有被试需佩戴128导联的EGI设备进行点探测任务测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时和脑电数据。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对抑郁组和对照组反应时数据分析结果:1)抑郁组的反应时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5.871,P=0.019);2)实验分组、点和情绪图片位置关系与图片呈现时间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3)图片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图片呈现时间为500ms时反应时明显长于图片呈现时间为100ms时的反应时(F(1,58)=6.037,P=0.017);其余因素主效应不显著。4)抑郁组和对照组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注意定向及注意解脱困难分数与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抑郁组和对照组的P100波幅数据分析结果:1)抑郁组与对照组在P100波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分组、情绪、脑区和图片呈现时间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3)图片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图片呈现时间为500ms时诱发的P100波幅明显大于图片呈现100ms时诱发的P100波幅(F(1,58)=4.810,P=0.032);其余因素主效应不显著。3对抑郁组和对照组的P100潜伏期数据分析结果:1)抑郁组与对照组在P100潜伏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分组、脑区与图片呈现时间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1,58)=4.861,P=0.031),在图片呈现100ms时间时,抑郁症患者组内左侧枕区的P100潜伏期长于右侧P100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与实验分组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1,58)=5.952,P=0.018),在对照组内,悲伤情绪面孔诱发的P100潜伏期明显长于中性面孔诱发的P100潜伏期(P<0.05);其余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3)各因素主效应不显著。4对抑郁组和对照组的N170波幅数据分析结果:1)抑郁组的N170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7.223,P=0.009);2)实验分组、情绪、图片呈现时间及脑区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3)图片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P>0.05),100ms面孔呈现时间诱发的N170波幅明显大于500ms面孔呈现时间诱发的N170波幅;其余各因素主效应不显著。5对抑郁组和对照组的N170潜伏期数据分析结果:1)抑郁组与对照组间N170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分组、情绪、图片呈现时间及脑区各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3)图片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F(1,58)=45.348,P<0.001),图片呈现时间为500ms时诱发的N170潜伏期明显长于100ms呈现时间下诱发的N170潜伏期;其余各因素主效应不显著。结论1抑郁症患者对点探测范式中探针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2情绪图片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会导致大脑对随后的探针刺激的反应延迟。3在大脑对情绪图片刺激的感知过程中,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会导致P100波幅增高。4抑郁症患者的早期感知成分N170的波幅降低。图1幅;表5个;参1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