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筋膜胶原组织构成与小儿腹股沟疝关系的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并比较腹股沟疝患儿与因其它腹部疾病行手术治疗患儿的腹横筋膜的胶原组织免疫组化的差异。试图在胶原Ⅰ和胶原Ⅲ中寻找小儿腹股沟疝的可能病因。 研究方法与材料:本研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执行。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30例腹股沟疝患儿的腹横筋膜作为实验组,23例非腹股沟疝患儿的腹横筋膜。 作为对照组,均切片并采用”微波高温抗原显露技术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用多克隆抗体标记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并将平均光密度和累计密度作成像分析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做准备。 研究结果: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Ⅰ型胶原与型胶原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论:虽然有报道胶原合成在成人腹股沟疝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表明,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的比例在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而不是在腹横筋膜中表达的胶原组织的数量。
其他文献
在崂山区档案馆珍品库中静静的躺着四件“诰敕”命,其中明天启元年(1621年)敕命两件,天启六年诰命一件,清嘉庆四年(1799年)敕命一件。这四件“诰敕”命封赏的均为即墨吕氏家
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原发灶PRL-R表达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可能影响因子。  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1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3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