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开展针刺结合中药改善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下称AD)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针刺结合中药对改善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总结发现一套确有疗效并且可利于推广的针药结合方案,从而改善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AD患者的睡眠质量。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中、重度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病例一共6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中药治疗组和单纯中药对照组两组,分别予以针刺结合中药和单纯中药治疗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记录患者的对比治疗前后AD评分指数(SCORA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视觉瘙痒评分(V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的改变,评定针药结合改善血虚风燥型AD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按四级疗效标准评定疗效(尼莫地平法),从而得出结论。治疗方案:针药结合治疗组(A组):针刺,结合皮肤常规护理。针刺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20*25mm,0.20*40mm,根据患者的肥胖程度选择适宜的针具长度。针刺处方:曲池、内关、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关元、照海;随证加减针灸穴位处方。针刺时嘱病人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根据病人体型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采用“岭南陈氏飞针法”快速旋转法进针,进针0.5—1寸,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每周针刺治疗3次,休息1天。12周治疗结束。中药,服用中药治疗,结合皮肤常规护理。中药治疗参照陈德宇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16版1次印刷)“特异性皮炎”的中医证候标准选取血虚风燥型,以当归饮子加减。每日一剂中药,翻渣,共煎煮两次,早晚各温服一次。中药对照组(B组):服用中药治疗,结合皮肤常规护理。中药治疗参照陈德宇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8月16版1次印刷)“特异性皮炎”的中医证候标准选取血虚风燥型,以当归饮子加减。每日一剂中药,翻渣,共煎煮两次,早晚各温服一次。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SRSS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评价。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为了确定两组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特应性皮炎评分指数(SCORAD)和匹兹堡睡眠指数进行基线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 SCORAD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SRSS、VAS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了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SCROAD、PSQI、SRSS、VAS评分测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四级疗效标准评定疗效通过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大,说明针药结合在改善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睡眠质量作用较单纯中药显著。结论:1.1 岭南陈氏针法行针刺结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患者睡眠质量。1.2 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AD患者的瘙痒程度和皮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