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粮食作物土壤秸秆降解菌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室内摇瓶法制备和筛选出最佳秸秆降解组合菌剂,通过温室盆栽和大田小区试验,探讨施用菌剂对秸秆降解和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在土壤中均表现出阶段性降解的特点,其降解过程可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四个阶段:(1)盆栽试验中,降解初期均为0~10d,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失重率分别达到15%、20%和35%左右;前期为10d~30d,小麦和水稻秸秆失重率均达到20%~30%,玉米秸秆失重率达到35%~45%;中期为30d~80d,小麦秸秆失重率达到30%~50%,水稻秸秆失重率达到30%~55%,玉米秸秆失重率达到50%~70%。80d以后为降解后期,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秸秆失重率分别达到50%、65%和70%以上。(2)大田试验中,小麦秸秆的降解初期为0~45d,秸秆失重率达到40%左右;降解前期为45d~90d,失重率达到40%~50%;降解中期为90d~135d,失重率达到50%~60%;135d以后为降解后期,失重率达到60%以上。水稻秸秆的降解初期为0~45d,秸秆失重率达到20%左右;降解前期为45d~90d,失重率达到25%~30%;降解中期为90d~150d,失重率达到30%~55%;150d以后为降解后期,失重率达到55%以上。玉米秸秆的降解初期为0~45d,秸秆失重率达到50%左右;降解前期为45d~120d,失重率达到40%~50%;降解中期为120d~210d,失重率达到50%~70%;210d以后为降解后期,失重率达到70%以上。  2.施用菌剂不会改变秸秆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菌剂处理对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秸秆降解的影响不尽相同。盆栽条件下,菌剂处理对小麦秸秆降解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前期,对水稻和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主要在初期,在中期和后期三种秸秆施菌处理和不施菌处理差异不显著。对于小麦秸秆,20d时施菌处理的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27.65%~30.96%、27.97%~32.50%和29.59%~32.85%,比不施菌CK分别提高36.22%~52.52%、43.67%~66.90%和30.86%~45.28%;对于水稻秸秆,10d时施菌处理的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24.74%~26.70%、30.17%~33.44%和28.61%~34.48%,比不施菌CK分别提高33.57%~44.17%、29.14%~43.17%和70.37%~105.38%;对于玉米秸秆,10d时施菌处理的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35.24%~41.15%、17.27%~27.53%和37.18%~40.63%,比不施菌 CK分别提高11.26%~29.92%、183.62%~352.13%和25.99%~37.67%。  3.菌剂处理对不同秸秆不同时期的降解影响不一致。(1)对于小麦秸秆,30d时施菌处理的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39.14%~45.77%、41.70%~43.92%和41.57%~47.11%,比不施菌CK分别提高6.16%~24.15%、28.10%~34.93%和2.54%~16.21%。3种菌剂均有利于小麦秸秆的降解,在秸秆降解初期阶段施用菌剂可使小麦秸秆降解提前10d~15d。(2)对于水稻秸秆,45d时菌剂A和B处理的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26.91%和27.35%、42.40%和44.08%以及25.46%和26.02%,比不施菌CK分别提高34.53%和36.74%、68.86%和75.55%以及56.10%和59.55%。菌剂A和B在降解初期可使水稻秸秆降解提前10d~15d,菌剂C没有作用。(3)对于玉米秸秆,45d时菌剂B处理的秸秆失重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达到53.90%、17.65%和26.78%,比不施菌CK分别提高13.35%、46.00%和43.50%,菌剂B处理可使玉米秸秆降解提前15d~20d,菌剂A和C效果不明显。  施用菌剂能促进秸秆降解,明显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增加植株生物量。
其他文献
赤霉素(GA)是高等植物体内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可调控众多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而GA信号本身也受到植物内源发育信号及其外界环境的调控。这些因素通过影响GA合成中不同环节相关酶类的表达,对GA信号强度进行调节,从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当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GA信号的应答元件,对GA信号本身调控机制很少涉及。阐明GA信号的上游机制,将有助于理解植物如何感知内在的发育暗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Bgt)引起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小麦主产区常年发生。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在小麦基因组的47个基因座(Pm1~Pm52、 Pm18=Pm1c、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对作物的影响,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处理作物种子,处理后的植株在理化效应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结果如下: 玉米的室内培养,在玉米三叶期,对玉米实施盐害、冷害和干旱处理,胁迫处理4天,测定植株的可溶性糖、脯氨酸、根系过氧化物酶和电解质外渗率。玉米和大豆的大田种植,在玉米和大豆的主要生育期内,对其叶面积、株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比叶重进行测定,并测定玉米在灌浆期和大豆在鼓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常常造成水稻产量的严重损失。Xa21基因具有对白叶枯病的广谱抗性,其研究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IRBB21为Xa21基因的供体亲本,以金山B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回交各世代同时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得到如下结果: (1)利用Xa21基因内的STS标记MXA21对各回交世代进行前景选择,得到了44个带有Xa21基因的BC_1单
为给华北旱地小麦确定合理的追肥深度,2012-2014年在青岛科学院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以品种“济麦22”为材料,探究了旱地冬小麦拔节期四个不同的追肥深度(W0:0cm、W1:5cm、W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