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不仅是重要的绿色屏障,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牧民生计,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为草原补奖政策)。甘肃省是中国草地资源的宝库,拥有多种草原类型,研究草原补奖政策在甘肃省的响应,对于不同草地类型区乃至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历经7年,草原补奖政策的推进,对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另外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牧户的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目前针对这方面的评价缺乏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对比分析,而针对甘肃省的评价尚未发现。为此,本文基于分层随机抽样得到的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样本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甘肃省草原补奖政策对牧业生产及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以期完善草原补奖政策,优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推动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补奖政策对甘肃省牧业生产影响明显。牧业生产方式发生转变(牧区由放牧为主向半放牧半圈养转变,半农半牧区由放牧为主转为圈养为主),畜群出栏周转速度加快,畜产品产量、畜均补饲量和牲畜养殖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半农半牧区户均牲畜出栏率增幅(15.84%)较为明显,而牧区牲畜养殖量增幅(8.99%)较为明显。(2)在其他条件不变下,草原补奖政策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补奖资金占比越高,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越大,其边际效应分别为0.3745、0.4582;牧户在后期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时,补奖资金占比对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196和3.0210。禁牧政策与两区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呈负相关,与牧区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呈倒U型分布,与半农半牧区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呈正相关。草畜平衡政策与两区域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均呈正相关。(3)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家庭收入、禁牧面积和养殖规模)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羊肉价格和距县城的距离)的影响。同时,畜牧保险对两区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可能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其边际效应分别为0.2367和0.5030。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家庭收入、畜牧保险和人工饲草地面积),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非牧收入占比、羊肉价格和人工饲草地面积)。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甘肃省草原补奖政策的完善应重视荒漠化草原,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的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加强畜牧业配套措施建设,推进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