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的快速增长,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人民币汇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5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累计升值接近30%,但仍然面对较大升值压力。持续的升值预期,使得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评判的依据,理论界开始热衷研究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水平。针对我国外部经济严重失衡的现状,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必然成为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将实际汇率调整到与均衡实际汇率保持一致的水平上,不仅有利于外部均衡的实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保持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内部经济均衡发展。开展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的意义表现为三方面:1.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个从理论与技术方面识别人民币汇率合理化的方法与工具,进而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2.通过深入系统梳理汇率决定理论,为人民币均衡汇率估算构建较严密的理论逻辑;3.有助于解决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合理性争议,给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首先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均衡汇率理论的研究成果,介绍两类主流的均衡汇率理论:传统均衡汇率理论和现代均衡汇率理论。对模型的假设条件、适用范围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均衡汇率的核心价值应体现为内部均衡(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无过度失业等)以及外部均衡(对外经济账户可持续)的结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选取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构建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模型。其次,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实际有效汇率、贸易条件、开放度、政府支出、国外净资产、货币供应量和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在内的简约单方程模型。通过选取1996-2011年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分析模型并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进行测定。采用HP滤波技术估计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进而得到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的测度。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影响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的相关经济时间序列包括贸易条件、开放度、政府支出、国外净资产、货币供应量和劳动生产率。2.政府支出、劳动生产率、货币供应量和贸易条件与实际汇率正相关,开放度和对外净资产与实际汇率负相关。3.2005年实行的汇率制度改革的制度性因素对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汇率改革后美元在篮子货币所占权重仍然过大,我国实际上还没有摆脱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4.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际均衡汇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有显著效应。5.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样本期间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实际汇率在样本区内经历了2次高估和2次低估,除了2001年1季度至2003年1季度和2009年1季度高估外,其余时间低估。整体而言人民币汇率是低估的,但不存在严重的汇率失调。6.人民币汇率的低估主要受制于我国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刚性以及经济结构失调等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当前中国实际,立足于内外经济均衡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出了诸如加强人力资本投入,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央行干预能力,加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国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加汇率波动弹性、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