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梨园春》的发展成长历程,追溯《梨园春》能在戏曲栏目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能走红的文化渊源、理论可行性来揭示《梨园春》的辉煌点支撑何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功的创新因素组合。河南卫视的电视戏曲品牌栏《梨园春》以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作为起点、以草根娱乐草根作为卖点、其间穿插着“过足瘾”的“游戏规则”与深得民心的“亲民形象”、辅之原汁原味的戏曲盛宴和戏曲与电视结缘的审美特征的成功运用。它提供的平台使受众在广泛的参与中获得了物质的、精神的满足乃至社会地位的改变。正是《梨园春》在内容形式上、风格上、以及媒体营销策略上创新和突破,其因素综合长期磨合发生作用才打造了这样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当然,《梨园春》栏目也并不是没有瑕疵的。面对学界和业界大力对《梨园春》的欣喜与赞扬,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栏目已经进入成熟期,迄今为止栏目发展尚不完善,内涵还有些单薄,加上盲目的改革,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在滑向畸形发展的路上去。它的问题表面上主要存在于赛事规则多变、娱乐化倾向、广告泛滥、传播内容的单一,“和谐”理念的缺失、少儿擂台的成人气息浓厚等方面。深层上分析是过度的商业介入和栏目在拓展时的理念存在严重缺陷,这种潜在的不利局面理应及时给予作出严肃的思考。试问:在大众传媒更迭纷呈的高科技时代,在多元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会,老观众是否还会继续买《梨园春》的账?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地畅游在《梨园春》为他们搭建的戏曲竞技平台上?《梨园春》曾经给了戏曲栏目一个春天,目前为止这个春天还在延续,但如此放任发展下去,真的无法预料《梨园春》的“春天”还会有多久。所以说,如何真正地承载起“弘扬民族戏曲文化艺术”的任务,如何放宽视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仍是一个值得提上日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