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使用中药治疗眩晕病的古代医案,对其处方用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及辨治经验,为今后治疗眩晕病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依据,为医者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资料与方法:以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第五版[1]为主,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现存中医古籍为辅,并配合手工查阅方式,筛选与本研究有关的医案,收集医案出处、患者的姓名、用药等信息并录入Excel表中,统计出用药频数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并将结果转换成可分析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查和收集,共纳入105例处方,得到137味药,用药总频次为938次。用药频数≥3次的中药有77味,占总频数的91.36%,是本研究的常用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白芍、天麻等前9味药使用频数≥20次,为核心药物。2.常用药物以寒性药(321次)为主,占药物总频数的37.46%,其余为温性(33.72%)、凉(23.47%)、平(22.87%)、热(0.58%)。药味以甘味药频次最高(47次),占35.61%,其次为苦、辛,咸、酸、涩、淡较少。3.归经最多的为脾经,其余依次为肝经、肺经、心经、肾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等。4.使用频数前七类药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占药类总频次的88.21%。5.将28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9个常用药对,5个聚类方组。结论:1.本研究中古代医家在治疗眩晕病时以甘味药为主,寒热并用,体现了其用药平和、以和为贵的思想。2.古代医家认为本研究中眩晕病的主要病变脏腑是肝、脾,治疗时注重顾护脾胃兼调理肝脏,同时肺、心、肾等多脏腑共调。3.古代医家认为本研究中眩晕病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应以调节肝肾阴阳、补益气血为主,针对风、火、痰、湿等病理因素辨证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