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模式对土壤供磷能力及水稻磷营养的影响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6年田间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对红壤稻田耕层(0-20cm)和底层(20-40cm)土壤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植株磷营养的关系,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特性,其中对耕层(0-20cm)的影响尤为突出。有机养分循环利用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处理效果最好,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44.6g/kg,长期单施NPK化肥对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显著。耕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均以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处理最高,分别达到0.74g/kg、22mg/kg和2.96,其次为长期单施NPK化肥处理,无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处理对上述三个磷素肥力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2、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能显著改变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其中对耕层(0-20cm)土壤影响更为明显。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降低了耕层土壤对磷的吸附,吸附亲和力常数降幅达到61.4%,与此相反,耕层土壤磷的累积解吸量和解吸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土壤磷吸附缓冲容量MBC和土壤磷累积解吸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红壤稻田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重要因素。   3、在施NPK化肥基础上实行有机物循环利用显著提高了水稻对磷的吸收量,水稻根系、茎叶和稻谷中的P含量与不施肥对照比分别提高了61.3%、123.9%和43.1%,无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对水稻植株磷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活化系数是影响水稻吸磷量的主要因素。   4、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通过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显著降低了红壤稻田土壤磷的吸附性能,提高了土壤磷素的解吸率,促进了土壤磷由“汇”向“源”的转化,对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柱花草(Stylosanthesspp)是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高产豆科牧草之一,对酸性低磷红壤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其适应性机理尚不清楚。本试验选用十二种不同基因型柱花草作
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人们对优质植物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同时,油菜在精饲料、生物柴油、生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