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出血性中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按标准纳入2016年5月-2017年12月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住院的61例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住院后第2d,3d,7d,10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FIB、DD含量并同时进行NIHSS评分,后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进行体质测评与判定,选取10名健康者做为对照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患者血清hs-CRP、FIB、DD含量与其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出血性中风体质分型结果:本次研究所纳入的61例患者经中医体质分型后发现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这三种体质的患者,分别为16例,12例,11例,分别占总人数的26.22%、19.67%、18.03%,共占总人数的65.57%;平和质、湿热质、阳虚质所占比例分别为8.19%、11.47%、6.55%,而气虚质、气郁质所占比例最少,为4.91%,在本次临床调查中未见特禀体质。2.NIHSS评分结果:出血性中风患者NIHSS评分分值随住院时间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2d到3d呈升高趋势,在3d达到最高峰值,从3d到10d呈下降趋势,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患者NIHSS评分在不同时间均高于其他体质,在3d时明显高于其他体质。3.hs-CRP测定结果:出血性中风患者的hs-CRP含量随住院时间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特点,其中2d到3d呈升高表现,在3d达到最高,从3d到10d呈下降趋势。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患者血清hs-CRP含量在不同时间均高于其他体质患者,在3d和7d时表现最为明显。4.FIB测定结果:出血性中风患者的FIB含量随住院时间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特征,从2d到3d呈逐渐升高表现,在3d达到最高值,从3d到10d呈下降趋势,其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患者FIB含量在1d时高于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患者FIB含量,其他时间均低于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湿热质患者FIB含量,并且在3d和7d时表现最为明显。5.DD检测结果:出血性中风患者的DD含量随住院时间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特点,从2d到3d呈升高表现,到3d达到最高,从3d到10d呈下降趋势,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出血性中风患者DD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其他体质患者DD含量,并且在3d、7d时表现最为明显。6.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hs-CRP、FIB、DD含量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出血性中风患者hs-CRP含量和NIHSS分值呈正相关,按体质不同和相关系数r从大到小排列为:血瘀质(0.790)>痰湿质(0.765)>阴虚质(0.763)>湿热质(0.718)>阳虚质(0.718)>平和质(0.676)>气郁质(0.668)>气虚质(0.309);出血性中风患者FIB含量和NIHSS分值是正性相关关系,按体质不同和相关系数r从大到小排列为:血瘀质(0.752)>痰湿质(0.742)>阴虚质(0.711)>湿热质(0.645)>气虚质(0.623)>平和质(0.536)>气郁质(0.478)>阳虚质(0.308);出血性中风患者DD含量和NIHSS分值是正性相关关系,按体质不同和相关系数r从大到小排列为:血瘀质(0.792)>痰湿质(0.776)>阴虚质(0.715)>湿热质(0.714)>气郁质(0.713)>平和质(0.709)>阳虚质(0.703)>气虚质(0.403)。结论:1.在出血性中风发病人群中,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这三种体质发病率最高,说明这三种体质的人群更易发生出血性中风病。2.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hs-CRP、FIB、DD含量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血清hs-CRP、FIB、DD含量越高,其NIHSS评分越高,病情也就越重,同时预后也越差,说明血清hs-CRP、FIB、DD含量水平能反映出血性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并能提示预后;体质不同,相关性程度具有差异,其中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比其他体质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更高,说明这三种体质出血性中风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可能性比其他体质出血性中风患者更高。3.不同体质的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清hs-CRP、FIB、DD含量具有差异性,其中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的血清hs-CRP、FIB、DD含量较其他体质患者高,说明这三种体质出血性中风患者体内炎性反应更重,凝血纤溶系统亢进程度也比其他体质高。总之,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这三种体质人群相比其他体质人群发生出血性中风病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发病后病情更重,因此这三种体质人群更有预防出血性中风病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