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期票据自2008年4月开始发行以来,因其注册简单、发行方式灵活得到许多发行人青睐,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已经在我国信用债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大量早期发行的中期票据面临到期兑付,而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时期,部分发行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基本面恶化,资金紧缺、无力偿还债务,违约事件频发。以上述背景为基础,本文认为研究中期票据发行利差和违约风险还具有以下现实意义:首先,中期票据通过簿记建档方式定价,在路演阶段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进行深入沟通,发行利差确定过程存在较强主观性;其次,2015年首个国企信用债(“11天威MTN1”)发生违约,国企债券刚性兑付泡沫逐渐破灭,风险定价机制尚待完善;最后,部分发行人出现连续违约,引发市场参与者的信任危机,恐慌造成债市出现非理性暴跌,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中期票据的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中期票据发行现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做出合理假设。为探究我国中期票据发行利差影响因素,将债项相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三方面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能够解释发行利差44%的变化。进行分组回归的结果显示: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解释变量对发行利差的解释力度下降,且主承销商更容易发挥规模优势压低票面利率;债项评级为AAA的中期票据发行规模增加有利于降低发行利差,低评级票据增大发行规模则需要提高发行利差,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补偿。然后本文为探究发行利差对违约的影响,分别将预期违约风险和实际违约作为被解释变量,创新性地加入股权性质和经营业绩作为发行利差交叉项,研究结果显示:(1)中期票据发行利差与违约呈正相关。(2)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期票据发行利差对违约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3)经营业绩越好的企业,中期票据发行利差对违约风险的影响越不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首次评级时引入双评级机制,在后续评级调整中建立有效跟踪考核机制。(2)政府应降低与国有企业债务关联度,在保证债市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逐渐打破兑付刚性。(3)提高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发行人与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