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rphyrin Derivative,HpD)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鼠乳腺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探讨HpD-PDT的作用机制,为HpD-PDT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A、B、C三个治疗组(光敏剂浓度及照光强度分别为HpD 1.0mg/ml,75J/cm~2;HpD 1.0mg/ml,150J/cm~2;HpD 1.0mg/ml,300J/cm~2,对鼠移植瘤进行HpD-PDT实验;2、测量移植瘤体积变化,光镜、电镜下观察不同条件HpD-PDT作用下移植瘤的形态学变化;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瘤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7d、14dVEGF、PCNA、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治疗组于治疗后3d、7d、14d肿瘤体积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C组抑制作用最明显;2、治疗后1d作用于肿瘤血管最为明显,3d时肿瘤细胞凋亡最为典型,坏死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3、各实验组间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时间延长C组(HpD 1.0mg/ml,300J/cm~2)阳性表达率下降最明显;各实验组间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C组(npD 1.0mg/ml,300J/cm~2)阳性表达率下降最明显;各实验组间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C组(HpD 1.0mg/ml,300J/cm~2)阳性表达率下降最明显;各实验组间Bax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d、14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组Bax蛋白表达减少最为显著;Bax/Bcl-2比值在治疗后1d、3d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3d时Bax/Bcl-2比值升高最为明显,治疗后7d、14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D-PDT通过破坏乳腺癌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其机理可能与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的微循环系统使血流阻滞血栓形成,及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而实现。2、HpD-PDT可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PCNA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杀伤肿瘤细胞引起细胞坏死。3、HpD-PDT可通过降低乳腺癌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上调Bax/Bcl-2比值,来实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4、HpD-PDT用于治疗鼠乳腺癌模型,抑瘤过程存在一定量效相关与时效相关,以300J/cm~2的照光强度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