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婁迦谶译《道行般若经》词彙语法专题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是现存较为可靠的早期汉译佛经的代表,也是汉译小品般若经的首译。对其词汇和语法进行专题研究,可以分析支娄迦谶译经以及东汉译经语言的基本面貌,进而窥探早期译经特殊语言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交代了选题缘起、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综述。第二章“《道行般若经》词汇研究”,主要介绍高频词和常用语义场,同时将所涉及的词语与中土文献使用情况作比对,分析《道行般若经》词汇的新旧面貌。第三章“《道行般若经》语法研究”,选取若干种词类和句法现象,全面统计分析,并重点分析其中新产生的或特殊的语法现象。第四章“《道行般若经》语言成分试析”,从翻译策略、语言接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角度,举例分析经文中受到“翻译转换”和“新解新用”影响使用或新创的不同的语言成分,分析其与目的语、原典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探讨译经的语言性质。第五章“《道行般若经》及其平行文本词汇语法对比研究”,分析《道行般若经》与其他六种汉译平行本的音译意译风格偏好以及疑问句的不同特点,对比几种汉文平行文本的用语特点,并利用梵文平行本的对勘理解汉译文本的文意,或解释其特殊的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第六章“结语”,概括《道行般若经》作为研究语料的理想性和独特性,总结其语言风格及译经研究的相关方法。  综上,本文试图通过词汇、语法专题描写《道行般若经》的语言面貌,利用中土文献、汉文平行文本、梵汉对勘、其他早期译经的多方对比,剥离其语言成分的不同性质和来源,从而深入探索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原因,并为早期译经研究探索可行的方法。
其他文献
十七世纪中叶才子佳人小说著名作家天花藏主的一个目标是引领其他人士写作才子佳人小说,并使之成为一个流派。才子佳人小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三部曲:邂垢-磨难-团圆。这种才子
日前有关单位为我新出版的摄影集《城市与人》召开了研讨会,会上听到很多美誉,让我欣慰又不安。这本摄影集,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是我30余年新闻摄影的大合集。1980年初我从部队转业进入《解放日报》担任摄影记者,1998年被报社派去组建一张崭新的报纸《申江服务导报》,担任摄影部主任。这些年,我拍过许多文艺人物、科学工作者、院士,这本摄影集收录的就是这些人物。除此以外,我还拍过许
本论文借鉴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关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划分方法来探究《歌德谈话录》中的艺术思想并寻求其当代意义。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绪论、第一章《
本文以现代学者型女作家为研究课题,以20世纪前期陈衡哲、袁昌英、苏雪林、冯沅君、林徽因、沈祖棻、杨绛等现代学者型女作家群体为整体研究对象,重点观照陈衡哲、袁昌英、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