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老舍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所体现的中西文学及文化的交融,旨在以一位典型的作家的文学创作反映在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种艺术上的融合的普遍性及其给作家所带来的影响,并阐明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保持独特的民族的文化风格乃是文学艺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论文涵盖了老舍所接受到的西方文学及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包括了西方文学在作品内容、人物刻画、写作手法、创作思想上的渗透:基督教思想及《圣经》在其作品中的体现;英语语言对其写作语言上的影响。同时,本文还论述了老舍作品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传承,包括满族文化、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中国古典文学及俗文学在老舍作品中的渗透及老舍作品对北京方言的运用。
总的来说,笔者在论文中运用了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在这一基础上,老舍被放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点上进行剖析。笔者不但借鉴总结了中外学者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且提出了某些不同于前人的观点。
第一章西方文学对老舍的影响
1.1初期的纯粹摹仿
老舍先生受到英法等众家的启迪。他自己曾说过:“设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一个小说家。”其作品始终体现了其对西方文学的吸收,这种汲取是由最初简单的摹仿发展为较深层面的艺术表现手段的渗透,甚至创作思想的影响。
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大多选择的是下等社会的人物,而老舍的作品中也浓笔重墨地描写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人力车夫、穷教师、小商人、妓女等。拿《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与《老张的哲学》作个比较,两篇都涉及了商人、传教士、高利贷者、校长、孤儿……在情节构思上两篇也惊人地相似,各自通过校长史奎尔斯及老张的描写揭露了旧教育的黑暗。
1.2艺术手法的移植一一幽默
老舍之后的作品《赵子日》中的主人公赵子虽仍与匹克威克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与相近的结局,在大量阅读了英法现实主义小说之后,老舍在单纯汲取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奠定了其小说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一一幽默。
老舍最初的幽默形式是滑稽的幽默,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幽默在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狄更斯。其一体现在人物名字选取上的反讽意味。狄更斯作品中的骗子金格尔(Jingle)名字意为优美的叮当声:而老舍笔下道德败坏的老张则被取名为张名德:其二体现在其人物面貌的刻画上:他们都常常利用夸张渲染的人物面貌制造滑稽的效果。如眼如“小猪”,眉如“倒挂的鸣蝉”的老张;挂着“八戒嘴”的赵子日。
1.3创作思想的渗透一一温和的人道主义者
然而,若仅从简单摹仿及艺术形式上追寻外国文学在老舍作品中的投影,必然会过于肤浅。外国文学不仅在艺术技巧,更在思想甚至与创作倾向上对老舍产了潜移默化。狄更斯、康狄拉等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们一方面勇敢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被剥削阶级的同情,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摆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不能看到革命才是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们的作品里社会基本矛盾常常被削弱成人性善恶的斗争。而在我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环境中,老舍一面以幽默的手法揭示旧制度的腐朽,另一方面却又温和地嘲讽地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其在作品中常把历史性社会性矛盾的解决依赖于个人的善心或意外:如《牛天赐传》中牛天赐落难时忽然出现了报恩的王定斋,《柳屯的》里的那只母老虎也是突然被县里的官太太给收拾了。这些矛盾不是通过强烈的反抗手段而是悄无声息地栽在了“恶有恶报”上。正是狄更斯等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出了老舍“温和”的创作意识。
第二章基督教的皈依与《圣经》在老舍作品中的体现老舍先生1922年洗礼加入了基督教,1923年担任“儿童主日学”主任,讲解《圣经》故事。由此可见,老舍对《圣经》是极为熟悉的。在其作品中,基督教的思考方式与《圣经》的故事背景在无形中融入他的创作思想与内容中。
第一,在老舍的作品中运用《圣经》典故的非常之多。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第二,由于老舍对教会生活十分熟悉,在他的小说中,他描写了诸多基督徒的生活,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基督徒的形象。
第三,老舍在创作中,在针砭洋牧师的虚伪卑劣,抨击教众的邪恶无耻时,还刻意塑造一些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崇高人格,在他们身上常可见到基督的宽恕、牺牲、博爱等精神特质。
第三章中国文化的传承
从单一的摹仿到深刻的渗透,从艺术手法的潜移默化到创作思想的影响,老舍在中外文学关系上搭建了一座宏伟的桥梁。更让人惊叹的是,西方文学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是与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交相辉映的。我们称老舍先生为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正在于其身上体现出的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
老舍被称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身上包含着多种中国文化的交织,其中主要为:满族文化与中国民间风俗文化。
3.1满族文化
老舍是一位满族人,在其作品中难掩满族文化的痕迹。首先其笔下不少人物是满人身份,如:《正红旗下》的福海二哥、《茶馆》里的松二爷、《四世同堂》的小文夫妇等。
第二,老舍也大量描写了满族人民的生活。
首先,满族内部贫富分化严重。《正红旗下》里描写的两场对比强烈的宴会就使得这一现象跃然纸上。
其次,旗人普遍看不起自食其力的劳动和手艺。在《正红旗下》里,福海二哥仅因为“学过油漆彩画”,便被人认为只能算“半个旗人”;《茶馆》中的松二爷,饿到骨瘦如柴,身上只剩下唯一的灰布大褂,都不肯自食其力。
其三,讲究“生活的艺术”。“他们都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点诗词一一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的悦耳的鼓儿词。”
另外,八旗内部等级深严,礼节繁重。而这种繁文缛节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虚伪。如《正红旗下》的“满月酒”一幕便是一幅绝妙的旗人礼仪风俗的讽刺画,这些描述揭露了这些盛行于清末的繁文缛节的虚伪性。而老舍对旗人文化的刻意描写最终服务于其意图——引发出我们对中国民族性格的思考。
3.2中国传统民间文化
老舍身上不仅融入了满族文化,而且还存在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从他的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到最后一部未完的长篇《正红旗下》,无不包含了大量的民俗描写。
第四章俗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交织
另外,老舍的作品中还保留着种种“俗文学”及古典文学的痕迹。“俗文学”包括了小说、戏曲、评书,甚至相声、快板、鼓词、琴书、数来宝、俗语俚谣等。老舍生在一个旗人家庭,民间文艺在清末非常盛行。这一文化背景及生活背景使得老舍广泛接触并最终在创作中应用了市民文学。
譬如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带着“侠义”式的性格,这显然乃“公案类”评书与“武侠类”市民小学的烙印。在老舍的作品中还常出现侠客独特的“行刺”行为,这更是受武侠小说情节的影响。
第二,老舍至小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他的作品中也多处体现了对古典文学的传承。老舍作品中的讽刺幽默可追溯到晚清的讽刺小说。
第五章“北京话”与欧化句式的结合
5.1北京话
老舍被称为“京派小说”的代表,这不能不归功于他深厚的北京话功底。许多老舍的作品是由纯熟的北京话写的,这使得作品的语言准确、新鲜、活泼、亲切。
首先,老舍改变了原有的词汇,使用了许多口语动词,口语名词,口语形容词、口语副词及口语连词。老舍注重日常人物的语言习惯,其作品中的动词常出现一些附加词,使语言变得俏皮,生动。
第一,老舍引用了许多北京话中的惯用语、歇后语等。
第二,在口语里,词类活用的情形较多,这往往使语言显得灵活、俏皮。
第三,老舍的作品中句子简短,符合口语习惯。
5.2欧化句式
然而,人们因过于注意了老舍语言的“北京味”特征,常常忽略了英语已是老舍的第二语言。当老舍接受西方文化并以此为小说构思的借鉴时,他在写作过程中就不可能不借助西方语言——主要是英语的语法、词汇、句式等。
首先是倒装语句的应用,这类句子在老舍的小说中相当普遍。这大致可分为关系从句主从句的倒置;单句中状语后置;主谓语后置等。
其次,在老舍作品的语言中还广泛地使用了穿插成分,这也是典型的英语句型。
第三,汉语的人称代词及指人的专有名词前原来是很少带修饰语的。在老舍的作品中,这些修饰语却时常出现。
第四,主谓结构做主语、宾语时,主语与谓语之间加“的”。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老舍受到了西方的多元影响,并在不断的转引自老舍:《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见《老舍论创作》,1982 P30l探索中把外来的艺术元素与富含本土民族特征的中国文化紧密交织,从而造就了一位独一无二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有些作家也许会在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完全被同化,而有的作家却是利用外来文化及文学作为借鉴,表现其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特色。后者不但在其本身的文学成就上创造辉煌,同时亦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