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口集聚,增加了城市数量,扩大了城市规模,提高了工业生产和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大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的建设步伐赶不上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城镇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在大城市中形成大量的“贫民窟”。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会出现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小城镇发展无序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农村病”现象,滞后的城镇化不利于工业现代化,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居民生活的现代化。所以只有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最优的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地区,其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部崛起伟大使命,所以研究河南省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对河南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综合指标法分别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工业化发展现状,在指标的选取上遵循指标体系的完备性、科学性、易取性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性等原则。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了10个与城镇化相关的指标,这10个指标涵盖了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并对初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指标的单位和量级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然后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得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是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指标,并运用计量方法得出河南省2002-2012年11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在分析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现状时,采取的与分析城镇化一样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指标权重的计算可知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对河南省工业化的影响比较大,并得出河南省2002-2012年的工业化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了解河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分别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二者是否存在相互关系,最后运用国际标准值IU法测度河南省整体及18个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得出除了郑州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对比较协调之外,河南省其他市的城镇化都要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失调、投资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恶化、二元结构凸显和政府的政策等是河南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投资结构、走绿色、协调发展道路、统筹城乡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和促进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等建议来促进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