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人均蔬菜消费量为世界第一,蔬菜播种面积约占全国农作物总面积十分之一以上,创造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三分之一。但是,在要素禀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重约束下,蔬菜产业需兼顾“多样、低耗、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属性。随着蔬菜需求总量的提升和农民对其高收益的切实需求,学界对于设施蔬菜的生产成本、要素配置以及收益利润等方面的研究日益精进。但是,在设施蔬菜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领域,对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学界还未给出较为清晰的判断。因此,探究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分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其增长贡献至关重要。本论文以西红柿与黄瓜为例,以设施、露地蔬菜的宏微观数据为支撑,以纬度和降雨为划分区域依据,从成本收益及效率评价视角出发,运用比较分析以及SFA-Malmquist方法,测算与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根据本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三条结论:第一,设施蔬菜具有“高产量、高价格、高收益”的“三高”优势和“收益率不佳、劳动生产率低”的“双重”劣势。但是,设施蔬菜产业仍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设施建设经济投入相对较高,影响设施蔬菜的竞争力水平。第二,从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来看,中国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稳定递增,属于“技术进步诱导”型模式。各区域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不相同。第三,对比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基本一致;技术效率表现为设施蔬菜大于露地蔬菜,露地蔬菜种间效率差异大;技术进步增长表现为设施蔬菜小于露地蔬菜,区域特征显著。因此,中国设施蔬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为“技术进步诱导+技术效率推动”。文章最后提出了强化政策补贴的引导作用、加速技术推广、制定区域间差异化政策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