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9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和完善,我国走出“短缺经济”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增长,然而从2010年经济增长速率开始明显变缓,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以往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消失,制约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面临的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也愈发凸显出来。 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现阶段特有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出现过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产能过剩与以往阶段相比又呈现新的特点:第一,产能过剩涉及的行业由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新兴行业领域;第二,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的无效产能大量过剩,高端的有效产能明显不足;第三,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相对严重且久治不愈。产能过剩会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大量生产过剩的行业和企业利润下降,产能资源被严重浪费,生产经营遭遇困难,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进而引起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积累大量金融风险,大批企业职工面临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我国过去从需求侧出发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投资、消费和出口传统“三驾马车”受政策刺激效果乏力,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增长动力条件发生了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应运而生,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指明了新的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几个层次的内容,它能够为分析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提供新的视角,结合需求侧从供给侧出发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能够更系统全面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从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找到化解过剩产能的根本路径。 面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产能过剩,国内外学者对产能过剩理论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现阶段我国产能过剩特点的深入分析相对缺乏,有关产能过剩成因的分析相对较多的集中在几个方面,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分析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新阶段,通过对比对现阶段的特征进行总结,进而对产能过剩的成因进行系统性的描述,对以往化解产能过剩的调控对策进行分析,总结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从供给侧视角对产能过剩的形成进行系统的分析,完善了产能过剩理论研究体系,为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机制的构建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机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现实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然后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分五章的内容来具体论证和研究。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当前研究产能过剩的背景和意义,就是解释选择这个选题的理由。其次,对国内外关于产能过剩的文献进行综述,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同时提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研究产能过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对比历史上出现的产能过剩得出现阶段产能过剩的特征,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中最突出的表现,因此提出从供给侧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进而得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路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归纳与理论阐述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法。本章最后指出本文的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本章阐述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生产过剩相关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理论、西方供给经济学相关理论等代表性理论。马克思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不协调,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投入比例不协调,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生产的过剩。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能够为分析产能过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产能过剩,供给侧是分析产能过剩成因的视角,结构性是产能过剩的本质特点,深化改革是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基础。通过对西方供给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梳理,可以进行经验借鉴,更好的实现供给侧的管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第三章为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回顾及现阶段特征分析。通过对前几个阶段产能过剩的分析,进而对现阶段产能过剩覆盖行业广泛、结构性问题、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突出的特征进行分析。大致上来说,20世纪90年代的产能过剩多数集中在消费品和轻工业加工领域,2003年到2007年的产能过剩由消费品行业扩展到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领域,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2008年至今的产能过剩表现为涉及的行业范围不断扩大,传统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没有化解,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比较严重,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国有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出现了许多“僵尸企业”。 第四章为供给侧视角下产能过剩成因分析。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从供给侧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第一,供给侧政府层面,中央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主体,其宏观调控策略方向的错位,产业政策的制定、手段、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会导致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分权和绩效考核过分追求地区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会导致产能过剩。第二,供给侧要素市场层面,要素市场提供要素供给,然而要素市场中土地要素价格、资本要素价格、资源型要素价格被政府扭曲,要素市场中的价格机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第三,供给侧企业层面,企业供给产品,产能通过企业最终输出,企业投资时受地方政府行为、产业政策、企业产权模糊的影响形成过剩产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足直接限制了企业投资的方向和领域,阻碍了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退出时由于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业中产能过剩企业的沉没成本和解雇成本,导致低效率的产能过剩企业长期难以被逐出市场。本章的最后结合中钢集团和江西赛维的案例对供给侧视角下产能过剩的成因做进一步的理解。 第五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治理产能过剩的机制分析。化解产能过剩,解决当前产能过剩覆盖行业广泛,结构性问题突出,国有企业问题严重的现象,要结合前文的成因进行分析,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从成因本质出发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化解产能过剩指明路径。因此治理产能过剩需要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相对的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供给管理模式倾斜,改变以往以政府主导的单一需求管理模式,通过供给管理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理产能过剩,其核心在于优化供给,提高供给的效率,形成系统化的治理机制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优化产业政策的供给机制,构建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机制,改革要素市场配置与使用机制,改善政府和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化解产能过剩的法律机制。同时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破除阻碍改革的利益藩篱,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