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传入我国,一时成为各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受主体理论影响,教育界早期也曾掀起一股主体教育研究思潮。但是,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主体理论的局限性在教育活动中逐渐暴露。主体德育作为主体教育的延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主体困境”,这让研究者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理论出路。杜维明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也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他致力于儒学的现代转化研究,对传统儒学思想有独到的见解。20世纪,面对人类最重大的“人的问题”,他自觉突显儒家修身、为己之学,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人学观,“自我”是其人学观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成为我思考的出发点。根据已有文献,国内有关杜维明思想中“自我”观的研究寥寥无几,将“自我”观与源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观置于道德教育研究背景下进行比较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为了丰富道德教育的已有研究,尝试从自身文化思想中寻找突破主体德育困境的新思路,笔者在充分的文献梳理与分析基础上展开了此次研究。本文中,针对主体德育困境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以主体性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主体德育论视道德主体为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尊重人相对于道德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强调对人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2)受主客二分思维、理性思维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主体德育面临道德功能弱化、道德唯理性化、道德功利化等风险与挑战。针对杜维明新儒学思想中自我观的研究,得出基本结论:(1)自我是由内在结构(“心”:心灵;精神;人格;人性)与外在结构(身:身体;社会角色)共同构成的整全个体,既以独立的伦理实体形式存在,也作为关系总和存在;(2)自我具有道德性、开放性、连续生成性等特征,道德性是人最基本的人性预设,开放性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心灵人格,连续生成性是自我成长过程最显著的特点;(3)自我成长意味“身”和“心”的共同发展,在终极意义上则指个人向最高层次的人性境界、道德境界的进发;(4)自我成长依赖于个人自觉努力。在以上结论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自我观的德育蕴含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启示:(1)身、心在个人道德成长过程中承担重要功能,但二者都需要获得培养与训练,道德教育应将学生看作身、心合一的整全个体;(2)德育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取法乎上”的原则,鼓励学生藉道德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3)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关系的总和,道德教育应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处理复杂的关系:(4)道德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关心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建构道德。通过比较自我观与道德主体观,笔者认为自我观在人与道德关系、处理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比道德主体观看得更深更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道德主体观的不足,对当代道德教育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