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聚电解质诱导蓝藻细胞表面生物硅化的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py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硅化反应,源自于大自然中硅藻等具有无机硅化壳层的生命体的生命构筑形式,在温和的室温反应条件下,通过生物体自身的调控合成出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氧化硅材料。随着对生物硅化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对杂化材料设计思路的扩展,材料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生物-材料杂化概念——生物壳化,即通过界面的调控反应将生命体引入无机材料中,形成生命复合材料。   基于硅化外壳优异的理化特性,以氧化硅为基底的生物壳层的构筑,是生物壳化直接应用于生物活性体上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生物-无机杂化材料设计的基本思路。生物硅化壳层,通常是由调控分子(聚电解质)诱导的细胞表面的硅化反应形成的。因此,生物壳层的硅化构筑过程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是研究生物-无机杂化材料的生物功能性表达的重要前提。   基于以上生物硅化和生物壳化的研究现状,本论文首先在仿生模型界面(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丙基磺酸钾)小球)上模拟了通过聚电解质壳层诱导的生物硅化反应,验证了实现界面生物壳化的可行性。其次以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蓝藻细胞为生物活性基底,通过聚电解质的层层自组装实现了细胞表面理化特性的定向改造,并通过聚电解质壳层诱导了细胞表面上的生物硅化反应,最终实现了蓝藻细胞表面的生物硅化壳层的构筑,完成了以功能细胞-蓝藻为基底的生物-无机杂化材料的初步设计。最后,实验细化了基于调控分子(聚电解质)调控下的蓝藻细胞表面的生物硅化的步骤,通过控制不同的实验参数,对生物活性体界面的生物硅化过程进行调控,并通过对生物体活性的表征,得到了生物硅化过程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机制和毒性作用机制,为具有生命功能的生物-无机杂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初步的实验理论。
其他文献
介质材料作为一种主要的微波器件广泛应用于微波通信领域。介质薄膜材料具有高集成化、低损耗、易耦合等特点,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其制备工艺及介电性能对于实现微波器件
小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最基本最基础单元,小区党建是党的建设在城市工作的神经末梢.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
期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并迅速蔓延,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一重大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城市治理规律的认识
期刊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
期刊
本文探索了电泳沉积法制备GNPs/Cu(石墨烯纳米片/铜)层状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首先根据薄片状GNPs/Cu复合材料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确定了酸洗工艺、铜片厚度、表面活性载体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