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保障视野下我国羁押制度的重构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y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羁押是指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由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关押在看守所一定期限并限制其人身自由,以保证案件得以顺利侦查和及时追诉的强制性措施。羁押制度是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制度保障,对于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等诸多原因,使旨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羁押制度出现了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的恶果,这不仅与我国人权入宪和人权入法的法治精神相违背,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人权保护的视角下研究未决羁押制度中的违法羁押现象、人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羁押的概念、性质与功能,对羁押制度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总结归纳了被羁押人员的基本权利,将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分为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两方面进行介绍,并阐明了保障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探讨羁押和人权保障基础之上,总结了我国现行羁押制度侵犯人权的诸多不足,并进一步分析导致羁押制度弊病的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对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国在羁押制度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的对比研究,找出我国羁押制度走向人权保障的有益启示;最后,在总结我国现实问题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我国羁押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对策,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羁押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其他文献
核心概念位居数学概念体系的中心,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交织成“概念网”上的各个节点。好的课堂追问应促成学生把握“概念网”的各个节点,理清它们的生成脉络及相互关系,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