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眶尖区薄层断层解剖及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眶尖区疾病影像诊断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①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4例(8侧)成人眶尖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断层解剖学观察;②使用高分辨力CT及三维重建技术观测10例(20侧)志愿者眶尖区;③观测5例(10侧)志愿者眶尖区高分辨力MRI断层扫描图像;④对30例(6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和15例(30侧)成人湿性头颅标本的眶尖区结构进行显微解剖;⑤在手术显微镜和内窥镜下对3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模拟眶内经颅入路。结果 ①描述眶尖区及其主要内容物在薄层断层切片上的形态特征、毗邻关系以及在连续断层上的变化规律;②高分辨力CT及三维显示技术对眶尖区骨性结构显示良好。以Reid基线为准,80.00%视神经眶内段和管内段可在同一层面上全程显示;③高分辨力MRI对其中穿行神经、血管和眼外肌等显示较好。冠状面和斜冠状面上动眼神经下支显示率为100%,眼动脉显示率为90.00%,冠状面和横断面上内、外直肌显示率均为100%;④眶尖区有视神经管和眶上裂2个骨性结构。视神经管各壁长度为上壁8.87±2.01mm、下壁5.89±1.32mm、内侧壁8.45±1.54mm、外侧壁8.01±1.45mm,眶上裂各壁长度为上壁19.09±2.65mm、内侧壁7.42±1.24mm、外侧壁两端间距为18.95±2.50mm;⑤穿经视神经管的结构主要是视神经和眼动脉。视神经分为壁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4段,在眶内呈“S”形走行。眼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视神经管颅口处62.07%位于视神经内下方,眶口处86.21%位于视神经外下方,眼动脉眶内行程分为3段、形成2个弯曲;⑥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下侧区。经外侧区出入眼眶的结构自外向内为泪腺神经、额神经、眼上静脉和滑车神经,经中央区出入眼眶的结构自上而下为动眼神经上支、鼻睫神经、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和感觉根、动眼神经下支以及展神经等,下侧区仅有眼下静脉穿行;⑦眶内经颅手术入路分为内侧、中央和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对眶尖区内侧结构显示良好,中央入路仅对视神经眶内段中部显示较好,外侧入路对眶尖区外侧结构以及眶上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庞刚裂区显示良好。结论①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尖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实用、定位准确的方法,可用于其他部位的断层解剖学研究;②冠状面对眶尖区及其内容物显示效果最佳,有助于临床诊断;③高分辨力CT和MRI及三维显示技术是活体研究眶尖区形态大小的最佳方法之一;④眶尖区病变影像学检查以MRI检查价值大,CT可作有益补充,但外伤性骨折时应以CT检查为首选;⑤视神经管减压时,应切实开放视神经管及视神经鞘的中、前段;⑥熟悉眼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诊断和避免手术误伤眼动脉;⑦眶上裂穿行结构关系紧密、复杂,手术操作应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进行;⑧经颅手术入路治疗眶尖区病变时,应根据病变部位及侵袭范围选择内侧、中央或外侧入路,以获得最大暴露和最少损伤;⑨补充国人体质学资料,断层解剖切片可用于辅助教学及计算机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