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续多年GDP快速增长,逐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在这其中也暴露出许多市场体制不足之处。现代的企业制度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基础,其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人也就是委托人的利益往往会受到来自代理人(经理人)不当行为的威胁。因为在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由于监督、激励以及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导致代理人往往选择那些损害企业业绩的行为来增加自身收益。特别对于国有企业,由于所有人缺失、监督体制不完善、贪腐之风甚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对国企的改革日趋重视。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机构深化对国有企业改革,并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给国企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针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中经理人(代理人)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行为,本文以博弈论为基础进行重点研究。根据企业性质与实际调查,将国企经理人不当行为研究的重点划分为:寻租行为与腐败行为;而对于民营企业,主要研究的不当行为是短期行为。以上行为均是经理人不当行为中的典型性代表,对它们的分类研究有利于经理人廉洁奉公、努力经营、减少不当行为产生有积极作用。而根据委托代理模型,本文将对国企、民企分类建模:在国企中,将建立委托人、监督者和代理人三方博弈模型,并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民企中,将建立委托人和代理人两方博弈模型。因为在国企中委托人为国资委、监督方为政府官员,对于民企来说企业董事会既是委托方又是监督者。根据不同的博弈模型,研究不当行为产生的机理以及如何有效提高监督效率从而抑制不当行为,得出国企监督失效的成因是由于存在监督激励不足的现象,而民企经理人短期行为不受约束是因为长期激励不足的结论。根据结论对模型进行改进,对国企监督者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增加监督者对企业业绩的重视度;民企引入长期股权激励机制,从而促使经理人更加注重企业长期业绩从而减少短期行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举措,给企业的监督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企业长效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