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提取分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壳中除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物质外,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是其中主要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消炎、解痉祛痰、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花生壳是一种价廉且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如能提取并分离其中的有效成分木犀草素,将该产物用于药物或保健食品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就酶预处理-醇提联合工艺,探讨了酶解液pH值、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用量对花生壳中黄酮成分木犀草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最优酶预处理提取工艺条件为:pH值5.4、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5 h、酶用量0.10%。在该最优预处理条件下,木犀草素的提取得率达到2.83 mg·g-1。同时本文依据Fick第二定律,对醇溶液提取过程建立了提取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测得的木犀草素提取得率随提取时间变化的数据,推算出速率常数(k)、活化能(Ea)及有效扩散系数(D)等动力学参数值,为木犀草素的提取工艺设计和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柱层析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了聚酰胺树脂对花生壳中木犀草素静态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实验测得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并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式计算得到吸附焓(ΔH)、自由能(ΔG)及吸附熵(ΔS),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且伴随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同时采用拟一级反应和拟二级反应模型描述了吸附动力学数据,得出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聚酰胺树脂对木犀草素的吸附行为。另外,通过动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穿透曲线,得到聚酰胺树脂对木犀草素的动态吸附容量(Q)为0.2817 mg·g-1,总传质系数(KFav)为0.0570 s-1,传质长度(Za)为28.40 cm,为木犀草素生产的放大操作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经不同比例的醇溶液梯度洗脱分离花生壳提取液中的木犀草素,确定75%乙醇溶液洗脱效果最佳。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木犀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丙酮为致孔剂,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了木犀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MIP)。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该聚合物对木犀草素的选择性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产生了特殊的印迹效应,对木犀草素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识别能力,而空白聚合物(NIP)没有。通过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装入固相萃取柱,确定先用55%甲醇溶液为淋洗液清洗,再用甲醇洗脱溶液洗脱,能最大程度分离出木犀草素-芹菜素混合黄酮类化合物中的木犀草素。同时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花生壳提取物中木犀草素的分离,在合适的淋洗和洗脱条件下,能选择性分离出目标产物木犀草素,其纯度可由2.51%提高到93.40%,回收率为92.84%。
其他文献
在“人类基因组项目”的推动下,人类疾病的DNA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得以快速发展,这也大大加快了生命科学、医学检测和药物筛选等领域技术的进步。金属配合物与DNA、蛋白质、氨基
电子机械制动(Electromechanical Brake,EMB)技术,作为汽车线控制动技术的一个分支,无论是在原理还是结构上都与传统汽车制动系统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全新的汽车制动理念。EM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生态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和重要途径。开展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稳健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稳健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增加企业的价值。稳健性在会计计量和报告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必然会对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行
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疼痛、肿胀、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不外乎正虚邪实,尤以痰邪为重。对诸多医家运用化痰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化痰法做简单归纳
北京作为一座既现代又古老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与800多年的建都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北京城是以旧城为中心建造起来的,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北
<正> 中国的工业缝纫机工业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东风,10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业缝纫机的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都翻了二番以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工业缝纫机工
<正>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初期大都实行利率管制,将大量廉价资金注入亟需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但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人为调整
目的:糖尿病的患者群体正在日益不断的扩大,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炎症因子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
河型转化过程机理研究不仅对河流动力学及河流工程学等学科的完善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大型水利工程运用后对下游河道演变的影响研究、以及防洪航运工程应采取的对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