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素通过MT1/MT2-Sirt1途径缓解1型糖尿病诱导的骨衰老与骨丢失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M-O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代谢的紊乱等因素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近年来发现,衰老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具有因果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微环境中衰老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导致骨的合成代谢障碍,减少骨生成。衰老被认为是糖尿病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之一。褪黑素是哺乳动物松果体内分泌的一种产物,近年来发现褪黑素具有很强的抑制衰老作用与促进骨合成作用,然而褪黑素能否缓解1型糖尿病(DM1)诱导的骨衰老及骨丢失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褪黑素能否抑制DM1诱导的骨衰老与骨丢失。研究方法:体内实验,我们采用STZ腹腔一次性注射(180mg/kg)诱导C57BL/6小鼠建立DM1模型。实验动物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DM1组10只,单纯褪黑素喂养组10只,DM1加褪黑素喂养组10只。在褪黑素灌喂2月后采用吸入式乙醚麻醉,颈椎脱位法结束实验。小鼠股骨充分剥离后进行micro-CT检测,同时另一侧股骨用Invent试剂盒提取股骨中的蛋白质,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体外实验,我们利用糖浓度梯度培养细胞。糖浓度为:5mm,10mm,15mm,20mm,25mm。最终选定25mm/L高糖培养基(HG)培养MC3T3-E1细胞,建立体外高糖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褪黑素培养细胞:0,1nm,10nm,100nm,1um,10um,100um。最终选定1um浓度褪黑素用于体外实验。利用western blot,rt-q PCR,CCK-8,SA-β-Gal染色,ROS检测,γ-H2AX荧光染色,细胞周期检测,micro-CT检测等技术在体内和体外同时验证DM1能否导致骨衰老及骨质疏松,褪黑素能否抑制DM1诱导的骨衰老,缓解骨质疏松,并探究其发挥作用的机制。结果:1.高糖环境诱导前成骨细胞MC3T3-E1衰老。高糖环境增加了γ-H2AX、p21、p16、p15、p53和ATM蛋白质表达,促进了p16(p=0.0011),p21(p=0.0015),IL-1β(p=0.0036)和TNF-α(p=0.0023)的m RNA表达。SA-β-Gal染色结果显示高糖显著增加了细胞衰老,呈糖浓度依赖趋势。ROS检测发现高糖显著增加了细胞内ROS水平,呈糖浓度依赖趋势。γ-H2AX荧光染色发现高糖显著增加了细胞内DNA损伤水平,呈糖浓度依赖趋势。2.褪黑素缓解高糖环境诱导的前成骨细胞MC3T3-E1衰老。褪黑素显著降低了HG诱导的γ-H2AX、p21、p16、p15、p53和ATM的高表达,并且缓解了HG诱导的p16(p=0.0004),p21(p=0.0018),IL-1β(p=0.0284)和TNF-α(p=0.0180)的m RNA高表达。褪黑素显著缓解了HG诱导的ROS产生、DNA损伤及细胞衰老。3.褪黑素通过MT1/MT2途径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缓解高糖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细胞周期实验结果发现,HG诱导细胞G1期阻滞(p=0.0010),减少S期细胞所占比例(p=0.0079)。褪黑素能够缓解HG诱导的G1期阻滞(p=0.0116),且提高S期所占比例(p<0.0001)。褪黑素促进CDK2(p=0.0196),CDK4(p=0.0266),Cyclin D1(p=0.0023)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敲减褪黑素受体MT1或MT2后上述作用消失,其中Cyclin D1表现最明显。以上结果表明,褪黑素促进细胞周期进展的作用依赖于MT1及MT2受体。4.褪黑素通过受体MT1/MT2途径促进PRC复合体的表达。褪黑素能够显著提高PRC复合体的m RNA Bmi1(p=0.0008),RNF2(p<0.0001),EZH2(p=0.0039),SUZ12(p=0.0203)表达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且具有浓度依赖趋势。敲减褪黑素受体MT1或MT2后,上述作用减弱。表明褪黑素通过MT1/MT2途径促进PRC复合体的表达。5.褪黑素通过受体MT1、MT2途径抑制高糖环境诱导的MC3T3-E1细胞衰老。转染敲减褪黑素受体MT1或MT2后,褪黑素缓解HG诱导的ROS产生、DNA损伤及细胞衰老的作用明显减弱,表明褪黑素通过MT1或MT2受体缓解HG诱导的活性氧(ROS)产生、DNA损伤和细胞衰老。6.褪黑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Sirt1的蛋白水平,而MT1/MT2的敲减则消除了这种作用。另外,通过si RNA敲减Sirt1降低了褪黑素的抗ROS,抗DNA损伤及抗衰老作用。7.褪黑素处理的DM1小鼠股骨中p16、p21、p15和p5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褪黑素处理的DM1小鼠股骨中Cyclin D1、Runx2、Bmi1、Rnf2、Bcl2、Sirt1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Micro-CT结果显示,褪黑素显著缓解DM1诱导的小梁骨丢失,其中BV/TV(p<0.0001),TB.N(p=0.0005),Tb.Sp(p=0.0023)均有统计学意义,TB.Th(p=0.2477)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褪黑素通过MT1/MT2-Sirt1途径缓解DM1诱导的骨衰老和骨丢失。褪黑素可能通过MT1/MT2-PRC途径缓解骨衰老和骨丢失。褪黑素可能通过MT1/MT2-CDKs途径缓解骨衰老和骨丢失。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患者的假体选择、围手术期管理、植入物的设计和手术技术等因素影响TKA术后临床疗效,而合适的植入物尺寸选择、关节线重建、软组织平衡和肢体力线的恢复,在手术中尤为重要。膝关节内翻是常见的关节成角畸形。膝关节内翻畸形发生时,影像学检查显示:胫骨近端或股骨远端畸形、内侧关节间隙狭窄(或外侧关节间隙增宽)、下肢机械轴2
前言: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0%以上,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并伴随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特别是胶质母细胞瘤(GBM)恶性程度最高。目前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是手术最大程度切除,术后联合放化疗的Stupp方案,但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传统的胶质瘤临床前研究大多只关注胶质瘤细胞本身,而忽略了胶质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间的相互调控,同时缺乏了符合体内的三维空间和
目的: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占到所有肺癌的80%以上。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手术等。然而,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具有侵袭、转移能力的肿瘤。侵袭性和转移性也是这类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征。即使初次发现时已进行手术治疗并完全切除了肿瘤,术后也仍
目的:在中国,肺癌的发生率正在持续增加,它的出现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它也引起了社会的负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及小细胞肺癌已经成为肺癌诊断的常用术语。近几年,已经发现了一些致癌机制,例如EGFR突变,ALK融合等,这些致癌基因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主要靶标。但是,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方法依旧是有限的,肺癌的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依旧是最高的。尽管
目的: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两个重要原因。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目前最常用的广谱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之一,广泛应用在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肝癌和肺癌等患者的治疗中。然而,一部分肿瘤患者长期使用DOX后可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而出现心肌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DOX所致的心肌损伤限制了其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目前临床上对DOX心肌损伤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继发于多种诱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质减少和骨骼微结构恶化为病理特征,伴有骨骼脆弱、骨折风险增加等临床症状。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增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治疗炎症和免疫介导的疾病,如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白血病。糖皮质激素相关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中的一种。长期大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导
背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类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为主要特征的骨关节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的同时,也为社会、家庭和患者个人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OA的发病具体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认为,软骨细胞的代谢异常是OA发病中的重要原因,与软骨细胞介导的软骨各成分损伤有关。在众多分解代谢因素中,金属基质蛋白酶作为一类重要的蛋白家族,与细胞外基质成分中II型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位居第二位的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D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主要为:一、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死亡、缺失,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与兴奋性神经递质失衡,引起一系列症状。二、神经元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异常聚集导致路易小体(Lewy b
目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是最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约占世界人数的5%,其中以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最为常见。导致HT发生的潜在因素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现在病理上已经确定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各种疾病中产生的
目的:我国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病死率居高不下,每年导致超过百万人死亡。随着对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Sepsis 3.0将脓毒症定义为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所引起的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储源库,在各种刺激作用下肠道免疫功能受抑制,肠粘膜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不仅是脓毒症时发生肠道菌群移位的主要原因,也可以加重全身炎症反应,而全身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