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碳汇是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碳的“源”和“汇”。本文就是通过结合第四、五、六次森林清查数据及样地调查,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五种主要树种的各器官进行了生物量、碳密度及固碳速率的研究,作为对该地区主要树种各器官固碳能力判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含碳率为:落叶松51.58%,辽东栎47.15%,油松46.83%,刺槐46.40%,山杨45.99%;其中3种阔叶林的平均含碳率为46.51%,2种针叶林为51.33%,从树种形态特征看,针叶林各器官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林。因此在对碳密度的估算中要对不同树种的不同器官使用相对应的含碳率。在本研究的范围内,不同树种种内各器官的含碳率变异系数在0.72~3.38%之间,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异系数在3.18-7.2%之间。且该研究中主要树中的生物量为:辽东栎(136.28t/hm2)>油松(111.10t/hm2)>刺槐(98.48t/hm2)>落叶松(76.93t/hm2)>山杨(43.59t/hm2)。不同树种相同器官的生物量差异较大,同一器官所占比例除油松外变动的幅度相对平稳;且生物量均主要集中在树干,其次是根、枝、叶。不同树种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上呈现出一个大致的比例关系,即地上部分生物量约占总生物量的70-80%,地下部分约占20-30%。本研究中各树种碳密度为:辽东栎(64.26t/hm2)>油松(52.03t/hm2)>刺槐(45.69t/hm2)>落叶松(39.68t/hm2)>山杨(20.05t/hm2)。不同树种相同器官之间碳密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生物量及含碳率呈现出相似的规律。相同树种不同器官的碳密度所占比例为:油松1.61~54.10%,山杨6.78-63.04%,辽东栎5.24~42.42%,落叶松1.76~58.74%,刺槐1.09~41.37%;不同树种间相同器官碳密度所占比例为干>根>枝>叶,但比例变化幅度相对较大。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第四、五、六次山西主要林型的清查数据,得出山西主要树种的碳密度呈增加趋势,说明山西的森林质量较为稳定,而且随着森林结构的不断改善,碳密度还会相应增加,因此山西地区的森林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碳库。但还要不断增强对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以充分发挥山西森林植被系统的碳汇作用。本研究中五种树种在各次清查期间的固碳速率为:辽东栎(20.56tC/hm2/a)>刺槐(18.31tC/hm2/a)>油松(17.23tC/hm2/a)>山杨(10.02tC/hm2/a)>落叶松(6.02tC/hm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