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冠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C-RP的影响,并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所选病例均来源于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住院患者,选取资料完整者,共60例,分为治疗组(冠心汤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07年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临床状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汤(院内制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疾病者予相应西医治疗,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两组疗程均为14天。同时嘱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观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率、血压等一般情况,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时间及心电图、血脂及炎症因子(C-RP)的变化。统计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3.33%,有效率36.67%,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率23.33%,有效率63.33%,总有效率86.67%。经秩和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在显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56.67%,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率20.00%,有效率63.33%,总有效率83.33%。经秩和分析,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在显效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率16.67%,有效率60.00%,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显效率13.33%,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46.67%。经秩和分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在有效率上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改善均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仅TC有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TC、HDL-C两项指标改善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益气化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疗效肯定,比单纯运用西药治疗临床效果好;并且在C-RP的改善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