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6项内容:(1)对皮瓣的动、静脉系统,特别是静脉系统进行解剖学研究,探索皮瓣内轴心动、静脉走行及分支分布规律;(2)阐明皮瓣内深、浅静脉系或伴行静脉与非伴行静脉的起始、走行、引流范围及交通途径;(3)观测皮瓣深、浅静脉干及其交通支内静脉瓣部位、形态、功能及对静脉间血液流通的影响;(4)明确皮瓣的动、静脉伴行特点与静脉回流规律;(5)确定皮瓣静脉回流的主渠道;(6)为皮瓣游离移植吻合静脉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对跨区供血皮瓣静脉回流与交通、非生理性皮瓣的血液循环进行探索。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阐明皮瓣静脉的立体构筑,探求其机理,并完善解剖学资料,以期为皮瓣的应用指征、吻合静脉的选择及危象的处置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更好地指导临床皮瓣外科。方法 (1)采用新鲜成人尸体双下肢标本,于股动脉及足背静脉网顺、逆行插管,分别注入8%明胶碳素墨汁,尔后行股动脉灌注及局部注射福尔马林防腐。切取皮瓣流水冲洗,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冬青油内保存。(2)采用新鲜成人尸体上、下肢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足背静脉网顺、逆行及股静脉加压灌注蓝色乳胶,福尔马林溶液防腐。新鲜男性成人尸体1具,于双侧股动脉插管内分别先后行8%明胶碳素墨汁→14%氨水→红色乳胶溶液灌注,至趾腹颜色由黑变红为止,流水冲洗6小时。另取新鲜成人尸体之肩胛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及膝上内侧皮瓣,冲洗、防腐处理后,再于动脉灌注8%明胶墨汁溶液。(3)采用1例新鲜尸体左下肢标本制备过氯乙烯动(红)、静(蓝)脉分色铸型标本。(4)右下肢冷藏标本,于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再于股静脉及大隐静脉顺、逆行灌注含硫酸钡混悬液之蓝色乳胶,福尔马林防腐,然后切取皮瓣,摄取x线片。(5)右下肢新鲜标本,制备组织切片。将标本冲洗、固定后,于动脉插管内灌注8%明胶墨汁,至浅表皮肤均匀变黑并可见静脉内有灌注液溢出即行停止。放置3天后,取4块右股前外侧皮瓣、4块小腿内侧皮瓣之墨染明显区域,经酒精梯度脱水、二甲苯及冬青油先后透明、石蛤包埋,连续水平及垂直切片,其厚度分别为 15、20及 100 u m,fiE染色,组织显微镜下观测。结果 门)亘接皮动脉或肌皮动脉,在体被组织逐步浅出的整个行程中,不断发出分支并分别在深筋膜层、皮下组织(浅筋膜)层、真皮下层、乳头下层和乳头层内形成五级具有鉴别特征的皮肤微循环血管网(血管树)。(2)体被组织静脉血管网由浅入深分为五层:皮肤乳头层。乳头下层、真皮下层、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山乳头下层浅出的小动脉分支及末支,在真皮乳头层内形成毛细血管网,迂曲盘旋并返折形成微血管拌,延续、下降、吻合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相互吻合、汇合形成集合微静脉并伴行动脉进入乳头下层,组成乳头下层微静脉网。乳头下层微静脉和集合微静脉经2~4级汇合后,即向深面走行汇入真皮下层微静脉网或丛。多数真皮下层微静脉。小静脉伴行动脉进入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并与皮下组织层和深筋膜层动脉分支的伴行静脉汇合,分别形成皮下组织层、深筋膜层静脉网,进而汇入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而真皮下血管网中与动脉不伴行的微静脉汇合成为小静脉,并逐渐聚集增粗,汇合加入浅非伴行静脉属支或即为属支的起点。结论 门)皮瓣静脉构筑可分为5层血管网,吻合交通丰富;(2)皮瓣血管多为动、静脉伴行,皮瓣轴心动脉的伴行静脉是皮瓣血液回流的主渠道,为游离移植时的首选吻合静脉,而浅非伴行静脉的回流起辅助作用。(3)深、浅静脉间可经交通支、穿支吻合支而绕过静脉瓣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