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民和盆地位于祁连构造带的中祁连地块东段,所处的地质环境异常复杂,构造活动相当强烈。从古生代开始,区域内经历了多次块体碰撞拼接过程,到中生代盆地内接受了巨量的陆相沉积,再到新生代剧烈的剥蚀夷平作用,可以说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民和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地理演变。本文主要从地貌演化入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民和盆地主要成盆发育期的演化背景,现今的地形地貌特点、水系发育特征以及区域典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和盆地位于祁连构造带的中祁连地块东段,所处的地质环境异常复杂,构造活动相当强烈。从古生代开始,区域内经历了多次块体碰撞拼接过程,到中生代盆地内接受了巨量的陆相沉积,再到新生代剧烈的剥蚀夷平作用,可以说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民和盆地经历了复杂的地理演变。本文主要从地貌演化入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民和盆地主要成盆发育期的演化背景,现今的地形地貌特点、水系发育特征以及区域典型地貌景观类型进行系统分析。本区域地层展布比较复杂,红层规模巨大,在地貌上,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丹霞以及彩色丘陵,红层作为一种陆相的碎屑岩沉积,是本区域景观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对民和盆地地貌演化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本文首先对研究区的构造特征以及地层发育的岩性、岩相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分析其形成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方法和沉积学手段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参数,论断其宏观地貌演化的过程,并分析这种演化过程对考察区典型地貌景观发育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晚新生代以来民和盆地的地貌演化主要受制于青藏高原的间歇性抬升,期间水系格局不断发生重组,导致盆地内沉积环境与侵蚀环境不断演变。(2)民和盆地现今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祁连造山系隆生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压应力影响,使得盆地整体海拔由西北部大板山、拉脊山山前地带向东南方向缓慢下降,而水系的发育过程是支撑这一结论最有利的证据。位于盆地中部偏南,近东西走向的湟水河在北岸发育有六级河流阶地,而在南侧只有三级,且多为地势陡峻的河谷地貌,两侧水系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流域不对称特征。同时,盆地内水系多发育偏北向支流,南侧几乎不发育。(3)在对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的分析中,发现盆地整体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期”,并且数值呈现出由盆地边缘向主要河流降低的趋势,说明盆地构造活跃度由边缘向中部降低。(4)盆地内红层景观主要以丹霞和彩丘为主,通过对区域地貌景观分布格局与水系分布特征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区域内地貌景观的成景与消亡过程对水动力条件依赖严重,并且发展迅速。总体来说,本区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多种陆相碎屑岩的巨量沉积,为地貌景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频繁的构造运动为地貌的演化提供了充足的内生动力,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密集的沟谷为典型景观的塑形创造了良好的外动力条件。
其他文献
低维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在光电子学、磁学、纳米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低维半导体材料内的光吸收和发光与激子的吸收与复合密切相关,激子效应在低维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研究中非常重要,同时低维半导体材料内的杂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材料的电学、光学等物理特性,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有效质量包络函数近似理论,采用打靶法和变分法研究了Zn O/MgxZn1-xO低
在微纳米光子学领域,电磁“热点”(电磁场的强局域)一直是光学功能器件实现的重点。因此,它受到了众多国内外光学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相比较于表面等离激元,声子激元内在光学损耗低,且具有较长的声子寿命,从而弥补了表面等离激元在光学波段的内在缺陷,这有利于电磁“热点”的进一步实现。因此,探究声子激元的激发与调控是必要的。随着微纳米结构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超表面的出现为探究红外声子激元的激发和调控提供了新的研
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凭借其配置简单、成本低廉等自身优势,正逐步渗透于各个应用领域。WSN特殊的部署环境和有限的节点能量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网络的寿命和性能,如何设计合理的路由协议来优化网络的能量分配以延长网络寿命成为了近年来WSN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实现WSN的节能和延寿,论文首先对分簇路由协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建设信息化社区尤其重要。相较于信息化社区,传统社区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大量的居民信息难以高效管理,流动人口数据统计不够全面;社区部门工作效率低、职能分工不明确,容易导致事务解决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现有信息化社区的信息平台常常借助二维GIS技术,无法真实地展现社区场景,导致社区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监测局部pH的微小变化对于探索和理解电催化、生化工程、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等广泛领域的化学反应和生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DNA作为一种可编程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空间寻址能力,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和分子机器的构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DNA折纸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DNA自组装技术,能够可控的构建各种复杂的静态和动态纳米结构,其构象变化和纳米精度的定位功能为探测生化反应过程、研究单分子相互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5G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微带可重构天线因具有小型化,智能化,可集成化以及多功能化等优点,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本文设计了频率可重构5G微带天线、频率与辐射方向图混合可重构5G微带天线,具体工作如下:(1)频率可重构5G微带天线设计。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改变天线辐射结构,由PIN二极管来控制天线主辐射贴片与附加贴片的连接与断开,实现运营商5G下行通信频段3.3-3.6
疾病标志物的早期检测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以及后续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光电化学(PEC)生物分析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颖的,有前途的生物分子检测手段,PEC生物传感器采用光作为激发源,电信号作为输出检测信号,能够有效降低背景信号,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特异性强等优势。在PEC传感器的设计中,光电材料的确定尤为关键,具有优异性能的光电材料和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是提高生物传感器性能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主
量子点半导体光放大器(SOA-QD)具有高增益、高饱和输出功率、低噪声系数、低温度灵敏性等优点,因此能够满足高速全光网络对器件的反应速度与传输质量的要求。利用QD-SOA实现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SOA-QD)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能够克服反馈光波对光源的影响,并且还具有高输出信噪比、高消光比等特点,因此,QD-SOA-MZI在全光波长转换与传感解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QD-SOA-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然而,“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开展情况如何,必须借助于教学评价才能了解。以往的教学评价研究多从教师的“教”出发开展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在梳理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教”与“学”两方面出发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型,并编制问卷开展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教学改进建议。为了构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深刻参与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GPP不仅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可以表征生物圈与大气圈碳交换的通量状况。草地生态系统GPP是评估全球陆地碳汇以及调节陆表过程的重要生态因子,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陆地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