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我国于2010年开始大规模、集中式地兴建保障性住房,这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安居工程。当前大型远郊保障房住区有越建越大的趋势,集中出现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多个大中城市,日益成为一种新的住区类型。与城市住宅类似,保障住区建设多年来一直沿用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居住小区模式,该模式深受现代主义“功能分区”思想影响,强调功能分区的纯化,以单纯解决居住功能为目标,是具有内向型和自我完整的封闭系统。虽然,我们现在还在依靠自上而下强大的政府力量、高亢的经济发展热情和微弱的公民社会,书写着“住有所居”的住房战略。但是,由简单、封闭、粗暴、趋利性的“造城式”住区设计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引发了对空间正义的反思:大规模保障房住区选址偏僻、配套不足造成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引发空间失配与出行不公平。大规模保障房住区的失业者多、老年人多、外来人口多,导致边缘群体过度聚居,极易导致居住分异与社区的标签化。与此同时,“现代化”、“秩序化”的住房战略也束缚着保障性住区内部空间自下而上的空间生产,通过低收入人群战术式日常生活实践,保障房居住空间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非正式、非线性和流动性的特性。已经自下而上的自我演化出商住,工住或者更多功能混合的“非正规”空间。事实证明,功能主义思想下的居住小区模式(封闭式的结构)并非我国现阶段保障房住区建设与发展的最佳选择(至少不是为低收入人群),其住区的设计需要开放性的理念与空间设计手法来赋予此类社会空间的空间正义。本设计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涉及到本次研究的设计目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揭示我国现阶段保障房住区居民所生活的二元世界——保障住区居民被不公正地放置于地方政府战略所创造出的封闭空间中,以及社区居民为了主动打破封闭,采取了创造性的“生活战术”(希望)实践出一个开放性空间。引出了住区开放(尤其是存量语境下保障房住区开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此基础之上,第三章对三大人居学科在后现代以后对开放与正义的理论回应作了详尽的解读以及案例的剖析,总结出以共享共创共融为价值导向的空间设计手法。基于以上考虑,设计部分(四五六章)依托前期的研究基础,针对岱山大量存在亟待解决的封闭与非正义问题——交通出行不公、产业排斥、社会生活隔离,进行开放性改造设计。探讨大型边缘化保障房住区在物质空间设计层面上开放且公正空间生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