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从整体水平及细胞分子水平方面,对 ICVD 的病理生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脑缺血后血管生成,为 ICVD 病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多以青年动物为研究对象,与 ICVD 多发于老年人的实际相距甚远。中医药治疗ICVD 疗效确切,目前就其针对 ICVD 治疗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生成尤其是老年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 HIF-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Ang-2(angiopoietin-2)的蛋白及 Ang-2mRNA表达变化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生成机制,并从 HIF-1α、Ang-2 的蛋白及 Ang-2mRNA 表达变化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药复方脑脉通对微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
1 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生成方面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生成机制。
2 进一步探讨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生成促进作用机制。
3 通过促血管生成的作用,评价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1 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比较老龄和青年大鼠脑缺血 3h 再灌注 1d、3d、6d、12dHIF-1α、Ang-2 的蛋白与 Ang-2mRNA 表达变化。
2 运用上述方法,从 HIF-1α、Ang-2 的蛋白及 Ang-2mRNA 表达变化等方面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生成的影响。
结果
1 老龄大鼠脑 I/R HIF-1α蛋白表达时程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
与青年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及老龄模型组各时间点表达均减弱( P<0.01),老龄组 HIF-1α蛋白表达峰值出现在 I 3h,I/R 1d~12dHIF-1α蛋白表达逐渐减弱;与老龄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I3h、I/R 1d、3d、6dHIF-1α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P<0.01);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I3h、I/R 6d、12d表达增强(P<0.01)。
2 老龄大鼠脑 I/R Ang-2 蛋白表达时程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
与青年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及老龄模型组各时间点表达均减弱(P<0.01),老龄组表达峰值出现在 I/R 1d, I/R 1d~3d 呈逐渐减弱趋势, I/R 3d~6d 又逐渐增强,后又减弱;与老龄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表达均增强(P<0.05,P<0.01);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 I3h、I/R 6d、12d 表达增强( P<0.05,P<0.01)。
3 老龄大鼠脑 I/R Ang-2mRNA 表达时程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
与青年组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和老龄模型组 I3h、I/R1d、3d、12dAng-2mRNA 表达均降低( P<0.05,P<0.01),老龄组表达峰值出现在 I/R1d, I/R 1d~6d 呈逐渐减弱趋势, I/R 6d~12d 又逐渐增强;脑脉通组 I3h、I/R3d、6d、12d 表达均高于老龄模型组(P<0.01);与尼莫地平组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 I/R1d 表达降低( P<0.05),其余各时间点表达均增高( P<0.01)。
结论
1 结合前期实验可知,随着增龄,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出现早、程度重、恢复慢,脑缺血损伤后微血管生成减弱,脑微血管数量较青年大鼠明显减少。这可能与 HIF-1α、Ang-2的蛋白及 Ang-2mRNA表达减少有关。这可能也是老年 ICVD 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的病理机制之一。
2 脑脉通能促进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 HIF-1α、Ang-2 蛋白表达及上调其 Ang-2mRNA 表达水平有关。
3 脑脉通通过促微血管生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从整体水平及细胞分子水平方面,对 ICVD 的病理生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脑缺血后血管生成,为 ICVD 病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多以青年动物为研究对象,与 ICVD 多发于老年人的实际相距甚远。中医药治疗ICVD 疗效确切,目前就其针对 ICVD 治疗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生成尤其是老年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 HIF-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Ang-2(angiopoietin-2)的蛋白及 Ang-2mRNA表达变化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生成机制,并从 HIF-1α、Ang-2 的蛋白及 Ang-2mRNA 表达变化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药复方脑脉通对微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
1 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生成方面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生成机制。
2 进一步探讨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生成促进作用机制。
3 通过促血管生成的作用,评价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1 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比较老龄和青年大鼠脑缺血 3h 再灌注 1d、3d、6d、12dHIF-1α、Ang-2 的蛋白与 Ang-2mRNA 表达变化。
2 运用上述方法,从 HIF-1α、Ang-2 的蛋白及 Ang-2mRNA 表达变化等方面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生成的影响。
结果
1 老龄大鼠脑 I/R HIF-1α蛋白表达时程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
与青年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及老龄模型组各时间点表达均减弱( P<0.01),老龄组 HIF-1α蛋白表达峰值出现在 I 3h,I/R 1d~12dHIF-1α蛋白表达逐渐减弱;与老龄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I3h、I/R 1d、3d、6dHIF-1α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P<0.01);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I3h、I/R 6d、12d表达增强(P<0.01)。
2 老龄大鼠脑 I/R Ang-2 蛋白表达时程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
与青年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及老龄模型组各时间点表达均减弱(P<0.01),老龄组表达峰值出现在 I/R 1d, I/R 1d~3d 呈逐渐减弱趋势, I/R 3d~6d 又逐渐增强,后又减弱;与老龄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表达均增强(P<0.05,P<0.01);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 I3h、I/R 6d、12d 表达增强( P<0.05,P<0.01)。
3 老龄大鼠脑 I/R Ang-2mRNA 表达时程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
与青年组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和老龄模型组 I3h、I/R1d、3d、12dAng-2mRNA 表达均降低( P<0.05,P<0.01),老龄组表达峰值出现在 I/R1d, I/R 1d~6d 呈逐渐减弱趋势, I/R 6d~12d 又逐渐增强;脑脉通组 I3h、I/R3d、6d、12d 表达均高于老龄模型组(P<0.01);与尼莫地平组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 I/R1d 表达降低( P<0.05),其余各时间点表达均增高( P<0.01)。
结论
1 结合前期实验可知,随着增龄,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出现早、程度重、恢复慢,脑缺血损伤后微血管生成减弱,脑微血管数量较青年大鼠明显减少。这可能与 HIF-1α、Ang-2的蛋白及 Ang-2mRNA表达减少有关。这可能也是老年 ICVD 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的病理机制之一。
2 脑脉通能促进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 HIF-1α、Ang-2 蛋白表达及上调其 Ang-2mRNA 表达水平有关。
3 脑脉通通过促微血管生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