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的广州府宗族发达,宗祠极为兴盛,本论文讨论了明清广州府与宗族祠堂相关的许多复杂现象,包括在中央王朝边陲地区的开垦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的方式,宗祠对宗族村落格局的主导,以及祠堂建筑的议建、建造目的和过程、形制及其衍变、使用与管理等,关乎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风水和仪式等文化因素。论文结合区域开发史、宗祠制度、祠堂建造三条线索,分别从区域、聚落和建筑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研究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按章节展开。第一章界定了研究的地理、时间和对象范畴,阐明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与工具。第二章综述了海内外关于华南宗族的学术研究、岭南社会经济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岭南地域建筑史以及宗祠建筑研究的概况,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学术基础。之后以宏观的视野展开区域历史的讲述,第三章回顾了明清广州府的开垦与宗族兴起的历史过程,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对聚族而居的影响,以及分别来自王朝典章和地方文献的宗祠制度变革,建立了研究宗祠的历史语境。第四章讨论了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的基本形态格局以及祠堂的庶民化对村落形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在祠堂居前的梳式布局的形成与普及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并通过实例和建村章程剖析了梳式布局村落的擘画与营建过程。第五章梳理了各种有关宗族形式制度的术语和俗语,建立起广州府宗族祠堂建筑形制的描述体系,概括了广州府宗祠形制的基本范型,回溯了从宗庙制度到品官家庙到庶民祠堂的形制流变,着重考订了门-堂-寝之制和门塾制度的渊源,分析了在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的影响之下广州府宗族祠堂形制的历时性衍变。第六章以南社简斋公祠和兆祥黄公祠为例概括了广州府宗族祠堂建筑中的料与工,从观念、气候、工艺与构造等视角探讨了建造中的地域适应性。第七章针对广州府宗族祠堂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探讨了祠堂中表达纪念性的元素、各种功能和仪式活动及其空间支持,以及不同社会条件下纪念性的转移和世俗功能的转换。通过地方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梳理多条线索和展开多维度研究,本文回答了有关广州府宗族祠堂的基本问题,阐释了有关广州府宗祠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在区域开发的推进中,逐步形成了多层级宗族主导的血缘村落,宗族和宗祠在庶民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集中的活跃时期,建筑逐步形成了适应地域特点的地方性,而宗祠的纪念性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生着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