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的广州府宗族发达,宗祠极为兴盛,本论文讨论了明清广州府与宗族祠堂相关的许多复杂现象,包括在中央王朝边陲地区的开垦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的方式,宗祠对宗族村落格局的主导,以及祠堂建筑的议建、建造目的和过程、形制及其衍变、使用与管理等,关乎社会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风水和仪式等文化因素。论文结合区域开发史、宗祠制度、祠堂建造三条线索,分别从区域、聚落和建筑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研究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按章节展开。第一章界定了研究的地理、时间和对象范畴,阐明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与工具。第二章综述了海内外关于华南宗族的学术研究、岭南社会经济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岭南地域建筑史以及宗祠建筑研究的概况,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学术基础。之后以宏观的视野展开区域历史的讲述,第三章回顾了明清广州府的开垦与宗族兴起的历史过程,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对聚族而居的影响,以及分别来自王朝典章和地方文献的宗祠制度变革,建立了研究宗祠的历史语境。第四章讨论了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的基本形态格局以及祠堂的庶民化对村落形态格局的影响,尤其是在祠堂居前的梳式布局的形成与普及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并通过实例和建村章程剖析了梳式布局村落的擘画与营建过程。第五章梳理了各种有关宗族形式制度的术语和俗语,建立起广州府宗族祠堂建筑形制的描述体系,概括了广州府宗祠形制的基本范型,回溯了从宗庙制度到品官家庙到庶民祠堂的形制流变,着重考订了门-堂-寝之制和门塾制度的渊源,分析了在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的影响之下广州府宗族祠堂形制的历时性衍变。第六章以南社简斋公祠和兆祥黄公祠为例概括了广州府宗族祠堂建筑中的料与工,从观念、气候、工艺与构造等视角探讨了建造中的地域适应性。第七章针对广州府宗族祠堂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探讨了祠堂中表达纪念性的元素、各种功能和仪式活动及其空间支持,以及不同社会条件下纪念性的转移和世俗功能的转换。通过地方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梳理多条线索和展开多维度研究,本文回答了有关广州府宗族祠堂的基本问题,阐释了有关广州府宗祠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在区域开发的推进中,逐步形成了多层级宗族主导的血缘村落,宗族和宗祠在庶民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集中的活跃时期,建筑逐步形成了适应地域特点的地方性,而宗祠的纪念性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生着转移。
其他文献
采用二氧化氯催化氧化法—BAF法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二氧化氯加入量为150 mg/L,催化氧化时间为40 min时,可生化性BOD5/COD最高达到0.316;二氧化氯氧化后出水经
<正>案情简介张某于2008年4月1日进入某公司工作,签订劳动合同期限至2013年3月31日。2012年12月1日,公司通知其劳动关系将在2013年1月1日解除。2012年12月10日,张某突发疾病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提出,人、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常提常新的问题重新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焦点。生态哲学的建立可谓是人们在此方面进行艰苦的理论探讨的重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模式,但现代心理幸福感研究动摇了其霸主地位。笔者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贡献以及局限,并根据研究新进展对幸福感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
当前我国警察行政处罚权的失范已越发显现,这是由跨界法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诸多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由此,沿着从内到外、由古及今的思路去
公安机关行政裁量基准在本质上是公安机关内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和控权方式。完善的公安机关行政裁量基准制度,有助于实现行政裁量的法治化治理。重视对行
聚众实施性行为是否需要动用刑法予以调整,牵涉到刑事处罚权的有效分配与刑事归责的正当判定。透过司法实践中的现实样本,审慎考察该行为的内外性质可以得知,动用刑罚予以规
盗窃犯罪隐语指盗窃犯罪分子在进行盗窃犯罪活动时使用的和盗窃活动相关的隐语,盗窃隐语中尤以扒窃犯罪涉及的隐语最为丰富。盗窃犯罪隐语具有如下特点:在目前已发现的成系统
以宁波市罗蒙室内游乐场为例,对适用于大空间场所的水消防自动灭火系统进行对比分析,选用了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详细介绍了自动消防炮稳高压给水系统的管网水头损失、供水压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积淀了大量的神话,其中多民族同源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神话类型。本文通过对目前搜集到的221篇多民族同源神话的统计分析,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