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膳食是多环芳烃(PAHs)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PAHs具有亲脂性,在含脂肪类食物如海产品中容易富集。厦门地区位于东南沿海,海产品在居民日常膳食中消费比重较大,其食用安全性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在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联用法检测水产品中16种PAHs的方法的基础上,对厦门地区居民日常膳食量较大的几种海产品进行调查,分析其体内16种PAHs,并初步进行膳食暴露评估。主要研究内容以下:(1)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联用法检测海产品中16种PAHs的方法。方法经过优化后,线性范围为1~30μg·kg-1,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16种PAHs添加浓度为5.0~20μg·kg-1时,加标回收率为71.2%~101%。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的定量限为0.5μg·kg-1,萘、苊、芴、菲、蒽、荧蒽、苯并[g,h,i]苝和茚并[1,2,3-cd]芘的定量限为1.0μg·kg-1,苊烯的定量限为5.0μg·kg-1。方法的批间批内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5%以内,符合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要求。(2)在全市范围内,针对居民日常膳食量较大的几种海产品开展调查。在厦门市6个区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居民日常食用量较大的海产品共计198个样品,其中鱼类样品共90个,虾类30个,贝类60个,蟹类18个。采用本实验研究建立的PAHs检测方法检测样品,研究结果如下:1)厦门市市售海产品中16种PAHs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萘、芴、菲、荧蒽、芘和苯并[g,h,i]苝的检出率较高,其他PAHs检出率较低。总PAHs含量最高为贝类,平均总含量为7.72μg·kg-1,其次为鱼类(6.23μg·kg-1)和虾类(5.69μg·kg-1),最低为蟹类(5.10μg·kg-1)。海捕海产品PAHs含量高于养殖产海品。2)PAHs含量与生物生活环境及体内脂肪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脂肪含量越高,生活环境中多环芳烃含量越高,海产品中PAHs的残留水平越高。3)海产品中低分子量PAHs含量占总PAHs比例最高,达到72.7%~85.1%。中分子量PAHs与高分子量PAHs含量占总PAHs比例相当,分别为5.3%~16.1%和9.6%~16.8%。(3)根据EPA膳食暴露模型和健康风险模型得出居民摄食海产品对PAHs的摄入量和致癌风险值。结果显示:厦门地区居民对PAHs的摄入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不论性别,摄入量较大的人群为15~59岁人群,其次为60岁以上人群,最低为0~14岁人群。厦门地区所有人群的致癌风险均低于可接受的水平,低于优先级风险值。不论性别,PAHs终生致癌风险依次为:0~14岁人群>60岁以上人群>15~59岁人群。0~14岁人群男性对PAHs的终生致癌风险大于女性,15~59岁人群和60岁以上人群,女性对PAHs的终生致癌风险略大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