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翻译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掌握正确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识。在东西方国家出现的众多理论中,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奈达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原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信息。”他的“功能对等”理论注重于“接收者的反应”,认为翻译的标准应在于将译文读者的理解与原文读者的理解进行比较。在将其理论运用于具体的翻译工作时,奈达为需要考虑的因素确立了一套优先顺序,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功能对等的基本原则。 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本论文对亨利·詹姆斯的The Portrait of a Lady两种中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实现“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的有效方法。同时,该理论的可行性在分析的过程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第二章介绍了The Portrait of a Lady、作者及小说现有的三种中译本。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从意义和风格两个方面对项星耀的译本和洪增流、尚晓进合译的译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本章第一节从词汇单位和句子两个层次出发在意义方面对两种译本进行对比。首先研究了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的词汇单位七种意义中的五种,比较了两种译本对这五种意义的传达;然后在句子层次上从准确和自然两个方面对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第三章的第二节,本文探讨了风格方面的功能对等,指出了传达原文风格的重要性,讨论了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之后,又比较了两种译本在传达原著风格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长句、平行结构和反复、修辞格)上的得失。 通过比较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对原文意思的透彻理解是翻译的出发点,而准确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词汇、句法和上下文等各个方面以实现语义上的功能对等。 二、在翻译词汇单位的文化内涵或文化背景时,只要在译语中能被接受,译者就应竭力通过脚注或解释性翻译来保留原文的意象和魁力。这样才能使其读者领略原文的异国情调并增进不同语言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译者应努力传达原文的风格特征以使其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至少是相似的审美感受。 四、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必要的技巧外,译者必须细心严谨以避免误译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