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原发性肝癌为起源于肝脏的一种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第六大最常见和致死率第三高的癌症。肝细胞癌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其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呈不平均分布,全球有大约一半的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在中国。肝细胞癌在中国所有癌症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排第四位和第二位。在潮汕地区,肝细胞癌是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因此,肝细胞癌已经成为该地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肝脏炎性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作为肝细胞癌最大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全球超过一半的肝细胞癌病例。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约有三分之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出现在中国。在2009年,一项在潮汕地区开展的健康调查抽取了125474名小学生和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高达8.1%。因此,年轻的一代已成为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的高危人群。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少年已逐渐成为肝细胞癌的潜在发病人群。由于青少年可更容易地受到疾病危险因素的侵害和有害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个群体对于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尤其重要。而要实施有效的预防,就要求人们对这些疾病要具有相应较高的认知水平。然而,我们在潮汕地区开展的一项初步研究发现,普通群众对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知相当缺乏。这个结果也提示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人们对这两种肝脏疾病的认知水平的重要性。传单是一种容易理解、便于收藏的载体,以发放传单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对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认知水平的提高可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以潮汕地区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评估教育传单对青少年关于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认知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学校或卫生机构在青少年中开展肝细胞癌预防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系统抽取汕头两所大学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像。其中,280名对象作为干预组,220名对象作为对照组。 本研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以三个月作为时间间隔,分两阶段对所有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014年6月,在征得研究对象本人同意后,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研究人员按问卷上的问题逐一向研究对象提问,并记录下研究对象的回答,从而获得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和其对于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水平情况。第一阶段的问卷调查结束后,只有干预组的研究对象被给予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教育传单。2014年9月,研究人员再次联系每一个研究对象进行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第一阶段的调查问卷与第二阶段的调查问卷相同,在两次调查中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都一致的问卷被视作为有效问卷,基本资料不一致的问卷则作无效处理。 调查问卷根据以前的研究中已使用过的原始版本为基础,经过研究人员的修改和完善而编制而成。教育传单由研究人员查阅关于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专业书籍和材料后设计而成,并且经过内科学教授和传染病学教授的审核。 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的人口学特征的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得分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调查对象的认知水平与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逐步多重回归分析。 结果: 1.通过卡方检验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进行人口统计学资料的比较后发现,性别、年龄、居住地和专业等人口学特征中的人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第一阶段的调查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关于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水平相近。干预组调查问卷总得分的平均分数为29.74±9.07分(总分为55分),对照组总得分的平均分数为31.26±9.61分,经过T检验比较后发现两组第一阶段平均分数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的调查中,干预组总得分的平均分数为49.83±6.71分,对照组总得分的平均分数为34.74±9.13分。两组第二阶段平均分数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1),干预组在接受教育传单的干预后认知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3.以第二阶段调查问卷的总得分作为因变量,以教育传单、性别、年龄、居住地和专业作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多重回归分析发现,教育传单作为最强力的预测因子对认知水平的影响最大,占了总得分47.6%的可变性(R2=0.476)。这个结果显示教育传单是本研究中促进认知水平提高的最有效推动力。另外两个有效的预测因子分别是性别和专业。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教育传单对青少年关于肝细胞癌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对这两种肝脏疾病的防治知识缺乏,而教育传单的干预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关于这些方面的认知水平。因此,本研究为潮汕地区在青少年中防治肝细胞癌的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