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人类聚水而居,而聚,而市……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的发源之地,在这里沉淀了许多历史和文化。但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滨水区遭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该区域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人们不断探索滨水区的再开发模式。滨水公园正是现代社会对滨水区域改造的一种方式,建设滨水公园一方面可以解决过去滨水区用地荒置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本文首先从滨水区的发展和演变探索了滨水区开发模式的转变,确定了滨水公园的含义与价值。然后对滨水公园的特质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滨水公园景观结构的组成并归纳了滨水公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对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进行收集与归纳之后,又对滨水公园景观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且,笔者结合自己工作中参与的同类项目——“芦洲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对本文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进行了实践操作,在工作中运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和理论,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芦洲滨水公园位于芦溪县老城区南部,是袁河的上游地带,规划场地在过去的无序建设中形成了较为杂乱的用地现状。根据芦溪县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袁河作为城市中心廊道,应当成为串联城区南北的生态廊道。如何打造一处兼具美观、功能、生态和文化的滨水公园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出了对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些见解。本文认为,在滨水公园的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地形和构建视线通廊;作为滨水区域的再开发,需要关注其文化性和生态性;在场地的功能开发中,需要注意其自身功能的体现和对周边地块功能与价值的促进作用。对芦溪县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探索有助于将滨水公园的设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指导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