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全球普遍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祖国的未来和发展。随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加剧、数量的大幅增长和手段的成人化,国内外的犯罪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作为三个相关因素能分别影响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人格特质存在交互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同伴交往,从而导致犯罪。已有研究的局限在于,研究内容上没有考虑多因素的整合研究,研究方法上多是描述统计和简单相关分析。本研究试图在追踪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以湖南省少管所257名未成年人罪犯为样本,对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三个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调查,以期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展未成年人罪犯的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维度成负相关,暴力犯的精神质高于非暴力犯的精神质;在进一步的分文化程度做比较中,相关有所差异。2.未成年人犯罪与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成负相关,非暴力犯的父亲拒绝否认多于暴力犯的父亲拒绝否认;未成年人犯罪与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维度和惩罚严厉维度相关,非暴力犯的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多于暴力犯的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在进一步的分文化程度做比较中,相关有所差异。3.未成年人犯罪与同伴关系的情感维系度成正相关,暴力犯的情感维系度高于非暴力犯的情感维系度;在进一步的分文化程度做比较中,相关有所差异。4.在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相互作用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模型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影响未成年人犯非暴力罪;父亲的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分干涉、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通过人格的神经质维度影响未成年人犯暴力罪;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干涉过保护通过人格的掩饰性影响未成年人犯暴力罪;人格的内外向维度和精神质维度通过同伴关系的情感维系度影响未成年人犯暴力罪;母亲的偏爱被试通过同伴关系的情感维系度影响未成年人犯暴力罪;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影响人格的精神质维度,精神质维度影响同伴关系的情感维系度,从而情感维系度影响未成年人犯暴力罪。从本研究的结果看,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关注同伴关系的交往和注重人格的培养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