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前沿,博士研究生教育承载着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高端人才的战略任务,尤其是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随着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遭到社会多方的质疑,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考察中,“创新能力”一直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研究能力的核心指标。如果在国际视野中对国家间的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立足中国国情,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和提升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国现行的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意识到培养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然而相关研究却局限于对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有限的几个角度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索,即使存在一些实证性研究,也仅限于研究生教育整体状况、研究生创新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统计描述,鲜见关于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专门研究,更未深入挖掘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深层理论依据。国外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虽然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如采用较为成熟的心理测量、实验测度、历史资料量化分析等),但研究对象尚未触及到博士研究生这一特殊领域。鉴于此,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在对创新能力概念进行重新厘定、构建创新能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首先,本研究在斯滕伯格的创新能力投资理论、奇可森特米海依的创新能力系统模型、斯滕伯格等的创新性贡献的推进模型等理论指导下,结合对数十位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的半开放式访谈,构建本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系统模型,并对系统模型中的各个元素进行探索并深度细化每一个元素量。提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创新环境和个体的创新特征共同的作用,作为创新能力外显形式的创新成果具有不同类别和多个层次。  其次,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理论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研究结论。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主要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SAS9.2统计软件、yaaph层次分析软件。其中,对博士研究生创新环境、创新特征、创新成果的现状描述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对创新成果的数值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创新环境、创新特征、创新成果在三类不同层次高校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创新环境与创新特征对创新成果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创新环境与创新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采用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对调研数据和实地访谈的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1)博士研究生对创新环境满意度不高  总体而言,博士研究生对自己学习与研究所处的硬环境满意度不高,只有大约五成博士研究生表示比较满意和很满意,近三成的博士研究生明确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尤其是在经济资助方面,将近一半的博士研究生对目前的经济资助状况表示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博士研究生对所处学术软环境的评价,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对学生软环境表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在与导师相处融洽性和课程设置方面,只有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表示满意。四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学校没有容忍创新失败的氛围及浓厚的学术氛围。  (2)博士研究生创新动机、创新个性自我评价较高,但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识自我评价不高  超过六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身有较强的创新动机,不到四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缺乏创新动机。在创新个性方面,近七成的博士研究生对自身的创新个性评价很高,两成左右的博士研究生对创新个性的自我评价不高。博士研究生思维水平整体状况不令人满意,不足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的思维能力较好。博士研究生对于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知识自我评价总体水平并不高,只有超过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创新知识掌握的比较好或非常好,还有近三成的博士研究生对于自我创新知识评价很低。  (3)博士研究生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量较低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的产生量比较低,尤其是SCI、EI收录论文数偏低,平均不到每人一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投稿、宣读的文章数量、发明专利也都偏低,平均不足每人一篇或每人一项。男女生在EI论文发表、国际会议文章收录及国际会议文章宣读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SCI收录论文发表数量、国际会议论文提交、国际会议论文宣读三个方面,三类高校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985”工程高校均值最高,其次省属高校,“211”工程高校均值最低。  (4)创新特征和创新环境对创新成果有一定的影响与预测作用  在创新环境对创新成果的影响方面,导师指导、课程学习、学术环境、经济资助、硬件条件博士研究生创新成果有一定的影响与预测作用,但预测效果并且没有达到非常好的状态。其中导师指导与学术环境的回归系数比较大,这表明导师指导和学术环境对于创新成果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即对于一个博士研究生而言,如果导师指导越得力,学术环境越优,他产生的创新成果的数量应该越多,质量应该更高。  在创新特征对创新成果妁影响方面,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对博士研究生创新成果有一定的影响与预测作用。其中内在动机与创新知识的回归系数比较大,这表明内在动机和创新知识对于创新成果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即如果博士研究生的内在动机越强、创新知识越丰富,他产生的创新成果的数量应该越多,质量应该更高。  在创新环境与创新特征的交互作用方面,博士研究生研究的环境因素的线性组合中,其中导师指导、学术氛围、经济资助相对课程学习、硬件条件具有较大的载荷,说明导师指导、学术环境、经济资助是环境因素的主要指标,它们在环境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博士研究生创新个体特征的线性组合,其中有较大载荷的变量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说明导师指导、学术环境、经济资助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以导师指导、学术环境和经济资助为代表的外在环境对博士研究生创新个体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增强上。  基于以上数据结果,结合对研究生管理人员的访谈及他们提供的文本资料,本研究提出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第一,深入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扩大硕博连读、直博生比例;面试中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考察;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第二,完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指导制度:在导师的遴选方面继续实行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岗位制;健全对导师的考核机制;建立以导师为主的团队合作指导方式。第三,优化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个性化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建立研究生课程分级体系。第四,活跃博士研究生学术氛围:对校内博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制度化;为博士研究生参加校外、国外学术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培育优良的学术软环境。第五,完善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优秀博士研究生的奖励;加大助教、助研和助管(简称“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第六,构建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内生机制:建造并平衡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注重创新个性的培育与养成;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