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在3-6小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和转诊PCI的预后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郑州周边县市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在3-6小时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和转诊PCI患者的临床特点、30天和1年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隶属于郑州市的6家县级医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999例,排除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在3小时内或6小时以上者共653例,346例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在3-6小时内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排除有溶栓禁忌症者6例、既不接受溶栓也不接受转诊PPCI者7例后,最终接受在当地县医院急诊静脉溶栓者192例,拒绝溶栓要求转诊至我院行PCI者141例。对192例当地静脉溶栓及141例转诊P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从症状发作至溶栓或转诊行PPCI治疗期间各时间点(段)的时间,分析影响各时间点(段)的因素,并对两组患者30天和1年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转运PCI组较溶栓组患者年龄偏大、男性居多,且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的比例偏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史、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发生心脏骤停、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例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整个救治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时间延搁,但发病至首次院内医疗接触时间、疾病诊断时间和总缺血时间无明显差别。3.就地溶栓治疗组和转运PCI治疗组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无明显差异,而1年的预后分析显示转运PCI组患者明显好于就地溶栓治疗组。4.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及需要通气支持的心脏骤停是30天和1年死亡的两个强力预测因子。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或)卒中史始终与患者30天和1年死亡有明显相关性。左心室射血分数<40%、前壁心肌梗死、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及年龄均与患者30天的全因死亡明显相关。外周动脉疾病影响患者1年的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既往TIA或卒中史,需要通气支持的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LVEF<0.40、多支病变或主干病变与30天和1年死亡均相关。经多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糖尿病与30天死亡相关,而转运PPCI明显提高患者1年的生存率且转运PCI时间是PPCI组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基层医院院内溶栓治疗仍然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之一,但整个溶栓过程有不同程度的时间延迟。2.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在3-6小时内的STEMI患者,尽管转运PCI时间大于2小时,但其总的预后明显好于就地静脉溶栓患者。3.尽管转诊PCI组患者转运时间有较长的延迟,两组患者最终的总缺血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转诊PCI的最终获益明显抵消了其转运时间超过2小时的时间延迟。
其他文献
结合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图书馆中文期刊回溯建库工作的具体实践,介绍回溯建库过程中,软件的选择,字段标准的制订,模板的制作等具体情况。通过对我馆中文期刊的回溯建库工作的介
近些年,水体砷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治理已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难题。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土壤或水体污染修复技术,是土壤学、植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前
近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也不断重视,高校在这几年来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整体的办学水准也逐渐从教育的单一化走向综合化、专业化以及信
荧光监测系统在实际工业应用占有重要角色,其中对上位机监测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传统的MATLAB语言对上位机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时,存在系数调整需要修改源代码,操作界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