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目的为(1)确定舒普深在兔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有效剂量,以指导人玻璃体腔用药。(2)了解绿脓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B超及其病理发展过程。(3)评价舒普深治疗绿脓杆菌眼内炎的疗效。方法:1 视网膜毒性试验组:成年健康青紫兰兔1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眼。每组注射舒普深剂量分别为: 0mg/0.1ml、5mg/0.1ml、10mg/0.1ml、20mg/0.1ml、40mg/0.1ml。注药后1、2、4、8、12、24小时各观察一次,以后每天观察一次。比较注药前及注药后第1、3、7、14天ERG检查结果。2周后行大体标本观察及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对ERG的a、b波振幅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2 自然病程组观察:青紫兰兔6只,玻璃体注入0.1ml(含1000个左右)绿脓杆菌。注菌后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30小时,44小时,取材做光镜观察。3 药物疗效组3.1 疗效对比组:青紫蓝兔18只,注菌后6小时,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入舒普深10mg/0.1ml,头孢他啶2.25mg/0.1ml,生理盐水0.1ml。24小时后取材做光镜观察。3.2 一周观察组:青紫蓝兔12只,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注菌后6小时注入舒普深10mg/0.1ml,第二组注菌后20小时注<WP=4>入舒普深10mg/0.1ml。1天、2天、3天、1周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B超观察。一周后作ERG检查视网膜功能。3.3 每组动物处死前随机抽取2只眼睛玻璃体液作细菌培养。结果:1 视网膜毒性组1.1 常规眼科检查:各组均未见明显的异常改变。1.2 闪光ERG检查结果:(1)注药后1天、3天各剂量组振幅降低与注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注药后1周、2周,5毫克组、10毫克组,对照组振幅与注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20毫克组、40毫克组的振幅与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1.3 光镜:5毫克、10毫克剂量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20毫克组内外节轻度紊乱。40毫克组视网膜内外节变短甚至消失,各层次重度紊乱。1.4 电镜:电镜与光镜结果一致,生理盐水组、5毫克组、10毫克组在电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20毫克组、40毫克组出现病理性改变。2 自然病程组:2.1 常规眼科检查:注菌后6-8小时开始出现炎症反应, 24-30小时达高峰。2.2 B超观察:6小时观察在进针的方向有局限性混浊。18小时后浑浊加重,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网膜水肿增厚。2.3 光镜观察:12小时虹膜表面出现渗出,16小时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时间延长,炎症加重。30小时,玻璃体脓肿形成。 44小时,睫状体、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WP=5>全层结构破坏。3 药物疗效组3.1 疗效对比组3.1.1 常规眼科检查:第一组炎症反应轻,第二组炎症反应较重。第三组炎症反应重。第一组与第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1.2 B超检查:第一组5例混浊未见扩散,第二组3例混浊未见扩散,第三组1例混浊未见扩散。第一组与第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1.3 大体标本:第一组、第二组,玻璃体腔未见异常。第三组,玻璃体为脓性。3.1.4 光镜观察:第一、第二组,炎症反应轻微,第三组,炎症剧烈,玻璃体脓肿形成,视网膜全层结构破坏。第一组与第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1.5 细菌培养结果:第一、二组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第三组培养结果均为阳性。3.2 一周观察组:3.2.1 常规眼科检查:第一组炎症消退,第二组炎症反应剧烈,前房积脓,眼底窥不进。第一组与第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2.2 B超检查:第一组混浊未见扩散,第二组混浊扩散。第一组与第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2.3 大体标本:第一组玻璃体腔未见异常。第二组玻璃<WP=6>体内充满豆渣样脓性物质。3.2.4 光镜观察:第一组炎症反应轻微,第二组炎症剧烈,玻璃体脓肿形成,全层结构破坏,尚未侵及巩膜。第一组与第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2.5 ERG观察:第一组两只眼各波振幅恢复术前水平,第二组两只眼均为熄灭波。3.1.6 细菌培养结果: 第一组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第二组培养结果为阳性。结论:1. 舒普深兔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有效剂量为10mg/0.1ml,推测人玻璃体腔注入30mg应为安全剂量。2. 10mg/0.1ml舒普深兔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早期绿脓杆菌眼内炎有效,可以初步控制晚期眼内炎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