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DArT标记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小麦在起源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居群没有参与该过程,导致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远远低于供体物种。供体物种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的大量遗传变异,在目前普通小麦群体中不存在,它们为普通小麦育种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基因库。国内外的研究证明,小麦供体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利用是实现小麦育种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以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用普通小麦优良品种(系)不断回交选育获得了高产小麦品种“川麦42”、“蜀麦969”等。但是,尚不清楚人工合成小麦实现产量突破的遗传基础。  本研究以前期选育获得的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改良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多样性序列芯片技术(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DArT)对源于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外源染色体区段检测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  1.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2562个DArT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中,获得了1148个可靠的DArT标记,基于DArT标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遗传差异与普通小麦相差很大的两个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与Syn769聚在了一起独立成第一大类,其他的普通小麦亲本与改良品系后代聚成了第二大类。同时,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与材料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2.各亲本特异标记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的普通亲本间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不同组合中都呈现出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特异标记数远远高于其他普通小麦亲本材料的特异标记数,表明人工合成小麦SHW-L1相对于其他普通小麦其亲本遗传差异很大。后代染色体上多态性标记分析发现,在D基因组上分布的多态性标记数目低于A、B基因组上的分布。同时,在后代中含有从人工合成小麦SHW-L1导入的特异标记,在后代中所有染色体上都能找到其特异标记,其他普通小麦亲本的特异标记则只分布于部分染色体上,一些染色体上并没有找到特异标记。  3.对“蜀麦969”及其姊妹系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初步分析,表明:后代中明确有五个外源染色体区段来源于SHW-L1和一个外源染色体区段来源于Syn769,可能在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来自于同一个F4单株的E1和E2(蜀麦969)之间只在标记wPt-6941(1A,55.86)处存在差异,来自于同一F5单株的E3和E4之间只在标记wPt-5907(1B,167.52)处存在差异,这就为今后以单个“染色体区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育种评价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其他文献
Suppression of the dynamic oscillations of tie-line power exchanges and frequency in the affected interconnected power systems due to loading-condition changes
The cohort intelligence (CI) method has recently evolved as an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use the CI method for the first time to
从柴达木盆地常住人口发展预测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分析,2000年粮食为1.23亿kg,油料1976万kg,蔬菜8894万kg;2010年粮食为1.94亿kg,油料3226万kg,蔬菜1.29亿kg;2020年粮食为2.70
Spectral cluster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mportant clustering methods in patte recognition,machine leaing,and data mining.However,its high computation
薏苡与玉米同属禾本科玉蜀黍族,是玉米的野生近缘属,具有抗病、优质、持绿期长的优点,是研究玉米起源和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材料。我国薏苡资源丰富,野生及栽培类型多,地理分布广泛,被公认为是世界薏苡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其遗传变异在世界薏苡种质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开发薏苡基因资源、更深入地开展玉蜀黍族植物的起源进化研究及利用属间基因转移对我国乃至世界玉米和薏苡的遗传改良都具有重要意义。 1.
Design intelligence, namel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solve creative problems and produce creative ideas, has improved rapidly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artific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研究基质、覆盖方式、切球措施对西红花种球产量的影响;探讨种球大小和叶面肥对西红花开花及其产量的影响,为西红花种球和花丝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种球大小,再次是种植时间。确定最优组合为:种植密度12cm×8cm,种球大小20~25g,种植时间10月23日。2.基质处理提高了西红花叶片中SOD和CAT的活性
该试验通过对北农大高油(BHO)与Stock6 F1的自交后代、BC1和BC2后代分离群体单倍诱导率的系统分析,发现在F1自交后代系统中有诱导率大大超出高亲的极端类型,随着Stock6回交次
该项研究的最初目标,是在两年时间内构建一个由150个位点组成的谷子RFLP连锁图,当时确定这样的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因为以往植物的RFLP研究结果显示,自花受粉作物一般RFLP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