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地区初中生族际友谊状况与教育对策——云南西双版纳M镇中学实地调查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谊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众多研究揭示了友谊在青少年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性:亲密或者高质量的友谊关系与自尊、社会胜任力以及幸福感的产生都是正相关的;互惠的友谊关系也能促进移情,提升领导力以及亲社会行为。就国内的研究来看,对青少年友谊的研究关注的都是同一个民族之间的友谊,而且多是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关注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建立的友谊,即族际友谊。   本研究在群际接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生态心理学理论的框架下,借鉴涵化和民族认同相关概念,采用朋友提名量表、友谊质量问卷、涵化策略问卷和民族认同问卷,辅以半结构化访谈,通过量化与质性结合深入云南西双版纳M镇中学实地调查,深度描述当地主要的五个民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以及汉族——初中生之间族际友谊的现状,并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涵化策略和民族认同与族际友谊的关系,以为多民族地区学生和教育发展提供智力参考。   本研究考察了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拉祜族及其他民族(白、壮、彝)共331名初中生的族际友谊现状及其与涵化策略、民族认同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各民族初中生普遍交友频率较高,且大部分都与其他民族建立了族际友谊,但各民族初中生仍与同民族的交友最多;在族际友谊中,除布朗族外,各民族最喜欢与汉族交朋友,其次是哈尼族,而在布朗族的族际友谊中,哈尼族和傣族朋友较多,其次是汉族。   (2)各民族族际友谊质量普遍较高,但仍存在民族差异,即傣族在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两维度及总的族际友谊质量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哈尼族、汉族和布朗族;族际友谊质量中的性别差异只体现在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上,即女生比男生与朋友有更多的亲密袒露与交流;族际友谊质量中也存在年级差异,分别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即在陪伴与娱乐维度上,初二高于初一和初三,在冲突与背叛维度上,初三低于初一和初二。   (3)各民族使用最多的涵化策略是整合策略,但四种不同涵化策略的使用情况中仍存在民族差异,即与汉族和哈尼族相比,傣族较少地使用整合策略,与哈尼族、汉族、拉祜族和其他民族相比,傣族较多地使用分离策略;使用涵化策略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同化与分离两维度上,即男生较女生更多地使用这两种策略;使用涵化策略的年级差异只体现在分离策略上,即与初一、初二相比,初三更多地使用分离策略。   (4)各民族的民族认同水平较高,且民族认同中不存在民族差异、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5)族际友谊质量与涵化策略中的整合策略正相关,与分离策略负相关;族际友谊质量与民族认同正相关;民族认同与涵化策略中的整合策略正相关,与同化和边缘化负相关;涵化策略中的整合策略与民族认同对族际友谊质量有一定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自觉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人的身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推进素质
教学质量观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教学的整体认知。它影响教学功能的发挥,决定着人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追求。高等学校学生群体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
科举考试中的词科,通常是用来选拔学问渊博、文辞宏丽,起草拟定朝廷公文的人才。词科始创于唐朝,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其性质也由吏部铨选考试的性质演变成制科的性质。清朝于康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又是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合理应用
住区环境色彩的更新设计是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在未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把住区环境色彩的更新设计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进行系统、科学、统的设计,创造出个性突出、生  动丰富的人居环境。每个城市都要学会利用历史文化留下的地方色彩,珍视这些独特的色彩特质,来创造富有个性的城市住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