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Banich的理论假设,以汉字和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视野内(半球内)和视野间(半球间)呈现技术,检查了域内(图-图、字-字)和跨域(字-图)的“物理同”和“范畴同”判断任务的大脑半球功能偏侧化和增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字-字的反应明显慢于图-图和字-图的反应,错误率也高于图-图和字-图的错误率;(2)“范畴同”判断的反应明显慢于“物理同”任务的反应,错误率也高于物理同判断的反应;(3)“物理同”判断在视野间(半球间)的反应与视野内(半球内)没有差异,但“范畴同”判断在域内(图-图和字-字)和跨域(字-图)的视野间(半球间)反应明显快于视野内(半球内)反应,错误率也低于视野内(半球内);(4)左视野内的成绩与右视野内差异不显著,但在视野间条件下左-右视野的成绩好于右-左视野的成绩;(5)被试对动物刺激类型的反应明显快于对物体的反应。以上结果提示:(1)域类型存在难度梯度,字-字域的加工难度最大,图-图域加工难度最小,提示它们通过复杂度不同的加工通道到达语义网络;(2)物理同任务类型中被试的半球内的加工成绩与半球间加工成绩相当,提示简单的物理同加工任务没有出现半球间增益效应;(3)域内(图-图和字-字)和跨域(字-图)在范畴同任务类型中都出现半球间增益效应,并且域内的增益程度比跨域的更显著。一方面说明复杂的加工任务出现了半球间增益效应,验证了Banich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表明汉字与图片从知觉到范畴意义的加工存在某种相似性;(4)范畴同判断任务中,存在由字-图加工的视野(半球)顺序效应,这可能与半球的优势效应有关;(5)被试对物体刺激类型的加工难于对动物刺激类型的加工。对动物的这种加工优势是因为它们属于相对形式清晰的自然范畴,而物体属于随意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