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润湿性是固体表面的重要性质之一,通常由液体在固体表面三相平衡时的接触角来表征。受天然疏水材料的启发,人工疏水材料在自洁净、抗电流传导、耐腐蚀、低阻输运、导向流动、防污染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同时TiO2表面疏水改性对医用植入材料意义重大,所以本文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经过表面改性的金红石(110)晶面疏水性能进行模拟研究,作为后期以超精密加工为主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固体材料表面疏水性能主要由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几何结构共同决定。本文主要通过构建不同的表面纳结构形貌,如光栅阵列结构和方柱阵列结构,重点从微观几何结构形式、几何结构尺寸参数、晶向、表面裸露原子分布等方面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对既定金红石晶面疏水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水分子的微观聚集状态来与相对应的宏观润湿状态进行比较。在模拟的过程中,依据实际分析的适用性,分别从液滴向(001)晶面或(1—10)晶面投影轮廓所测接触角、液滴在近TiO2表面形成的氢键数量、液滴在近TiO2表面处的水分子平均成氢键数量、液滴向(001)晶面或(1—10)晶面投影轮廓在近基底表面覆盖直径等可以表征表面疏水性能的物理量来分析其强弱对表面纳结构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晶向对表面纳结构的疏水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当沿[001]晶向存在槽结构,相较完美表面,将增强表面的疏水性能,而当沿[1—10]晶向存在槽结构,则将削弱表面的疏水性能;槽宽、槽沿宽、槽深等几何因素的变化,针对不同晶面情况,导致表面疏水性能或单调变化,或振荡变化;表面高度未饱和配位原子面密度越高,则表面疏水性能越差;方柱阵列纳结构对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因结构复杂性导致的潜在润湿状态转变和沿[1—10]晶向沟槽削弱作用、沿[001]晶向沟槽增强作用的叠加等等,呈现出在完美表面值附近更剧烈的振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