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届时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将迈入新的台阶。而体育强国建设则是人民美好生活和国家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体现,其中农村体育又是建成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关键。为响应乡村振兴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2018年的《体育扶贫工程》和2019年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都体现要紧紧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倾斜。尤其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全力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到2035年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M2,经常锻炼的人数将达6.3亿以上,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因此,找到农村体育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解决农村体育的贫困问题,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田园景区和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实现从农村体育到农村整体脱贫,为决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农村体育力量,成为本研究的重要选题缘由。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龙凤镇的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在基于Sen的多维贫困理论基础上,运用A-F多维贫困测度法,遵循数据的可得性特征和真实性、可靠性原则,最终选取了收入、体育设施等11个维度25个指标,以龙凤镇农户为单位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向村民进行体育多维贫困影响因素识别和加总,测算龙凤镇体育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贫困强度、多维贫困指数和贫困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维贫困发生率来看,体育政策(97.7%)、指导措施(100%)、体育指导员(82.6%)、农民运动会(78.8%)、体育消费额度(72%)、体育自然资源禀赋(72%)、体育社会资源禀赋(69.7%)等的单维贫困发生率极高,是影响该镇体育贫困的主要因素。(2)从调查样本的多维贫困测算结果来看,样本中95.5%的农户处于体育多维贫困状态,75.8%的农户处于重度体育多维贫困状态;在选取的25个指标中样本最低存在任意6个指标的贫困,其比重是100%;当K≥8即出现体育多维贫困时,样本中有127个多维贫困个体,多维贫困发生率为96.2%,贫困强度为62.0%,多维贫困指数为0.597;当K≥13即出现体育重度多维贫困时,样本中有100个重度贫困个体,贫困发生率为75.8%,贫困强度为67.8%,多维贫困指数为0.514。随着贫困临界值(K)的增大,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程度逐渐减小,但贫困的强度在不断加大。(3)从多维贫困地区分解来看,当K=8时,龙凤社区的体育多维贫困贡献率是0.059,行政村的体育多维贫困贡献率是0.538;当K=13时,龙凤社区的体育多维贫困贡献率是0.051,行政村的体育多维贫困贡献率是0.463,行政村的贫困程度高于社区的贫困程度。(4)从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指标分解来看,通过对比不同K值时各指标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当K=8时,指标贡献率最高的是农户的体育消费和受教育程度,分别是10.96%和9.23%,其次是体育指导措施和体育政策等;当K=13时,指标贡献率最高的是体育消费、受教育程度、指导措施、体育政策、体育志愿者以及体育指导员等,分别是12.73%、10.72%、8.84%、8.64%、7.37%、7.30%。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消费成为制约该镇体育多维贫困的首要因素。(2)该镇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体育的包容性不高;(3)该镇体育政策执行力度和指导措施宣传力度落实不到位;(4)乡镇体育人才体系建设不完善,乡土体育精英培养力度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志愿服务等外援缺乏较为严重;(5)乡村体育文化堡垒建设滞后,体育运动氛围营造不强,体育技能培训、农民运动会和其他文体活动开展率极低;(6)体育设施铺设的空间差异较明显,覆盖面不广且设施数量少,类别不多,维护和管理不到位;(7)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有所提升,但运动频次和活动时间较少;(8)体育地理资源禀赋不足,体育自然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社会体育资源投资不足。针对龙凤镇体育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体育消费与体育健身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参与体育消费;(2)重视劳动人口的教育提升,缓解能力贫困;(3)加强各行政村体育政策执行力度和指导措施宣传力度,形成政策合力,提升体育社会环境质量;(4)扶持培养农村体育精英,助力乡村人才建设体系;(5)筑牢乡村体育文化堡垒,根植乡村体育文化底蕴,助力乡村先进文化体系建设;(6)加强设施空间规划与布局,充实体育设施,助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7)综合治理,扩大乡村体育人口规模;(8)打造乡村特色体育项目,聚人心,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