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多元差异性的个体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这种多元差异表现为动态发展,所以,对学生多元差异动态相关的关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却常常忽视学生的动态相关性,从而降低课程实施的效率。本文基于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并建构了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在模型中,学生的动机、性别、学习经验和情绪等差异存在于课程实施的“跑道”中,学生多元差异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课程实施的“跑道”中不断的运动着,同时教师和学习材料等其他因素就像“无形的手”一样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多元差异进行扫描识别。通过扫描需要教师以学生多元静态差异为起点,以动态为生成,促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基于静态的多元差异创造一个动态的多元差异,从而走向下一个静态的多元差异,如此螺旋上升,为学生创设适合其发展的课程实施环境。因此,本文围绕这一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分为四个部分对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进行研究与论述:第一部分: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维度包含动机、性别、学习经验和情绪。实现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需要教师满足学生的静态多元差异,促使学生动态多元差异不断生成,创生下一个静态的多元差异。第二部分:针对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多元差异动态相关性关注的缺失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反观其在现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危害,进而分析其原因。第三部分:通过对静态模型的解读,动态模型的建构,加深了对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理解,并依据模型提出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实现步骤。第四部分:根据动态相关性模型提出相关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我就是我”、“我的课程”、“我在课程中活着”。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需要教师找准课程实施的起点,把握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整体脉络,让师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程实施中,实现最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