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媒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报道框架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的复杂古代交通系统,在西汉到清朝近20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的重要渠道,亦是人类历史最悠久、价值影响最深远、时空跨度最广阔、文化内涵最丰富、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座文明荟萃、文化融合、各种宗教并存的文化长廊,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学术考察、文化传播研究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特别是在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积极构建和参与区域合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外来文化强势冲击之下,如何依托文化遗产构建新闻框架、进行舆论宣传,对内传达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对外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软实力,成为我国党媒亟需完成的任务。因此,本文选取《人民日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间关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1155篇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报道数量、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及其跨越的重要时间节点为依据,将40年分为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丝绸之路沉寂阶段(1978年-1987年)、丝绸之路觉醒阶段(1988年-2013年)和新丝绸之路阶段(2014年-2017年)三个阶段,主要对新闻材料的报道数量、体裁、篇幅、版面位置、报道地域、主题、基调7个方面出发,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在上述三个历史阶段是如何报道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体现了哪些特征,报道框架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媒介形象。通过框架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的报道主题多元,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侧重深度报道和长篇报道,报道涉及国家、地域广泛,始终秉持客观中立来弘扬文化遗产精神,体现正能量。在框架建构的过程中《人民日报》体现出了该文化遗产是“连接中外交往的友谊之路”、“古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之路”、“经济价值创造之路”、“国家精神符号的象征之路”、“民族融合的见证之路”的媒介形象。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几方面出发探讨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报道框架构建和变迁的原因,并针对下一阶段的报道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让我国党媒在发挥文化遗产传承职能的同时,能让受众能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丝路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2020年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中国、牵动了世界。面对疫情持续扩张,春季学期开学日期一再延迟的实际情况,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全区中小学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的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西医护理健康宣教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09例老年高血
基于GIS技术,利用黄河三角洲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卫星的DEM数字高程数据,Landsat影像和风险评估模型,制作相应专题图,并进行海平面上升风险评估。随着海平
在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思路,解决当前农民思想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应该抓好以下“四个着力点” Under the n
我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家乐福、沃尔玛等国外零售巨头进入我国,使我国本土连锁超市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企业管理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
文章以深孔爆破技术在露天采矿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深孔爆破技术的相关概述为主要依据,从工程概况、周边地质环境特征、露天采矿生产中深孔爆破技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