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跨亚洲、欧洲、非洲的复杂古代交通系统,在西汉到清朝近20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西方文化和商品交流的重要渠道,亦是人类历史最悠久、价值影响最深远、时空跨度最广阔、文化内涵最丰富、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座文明荟萃、文化融合、各种宗教并存的文化长廊,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学术考察、文化传播研究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重视,特别是在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积极构建和参与区域合作,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外来文化强势冲击之下,如何依托文化遗产构建新闻框架、进行舆论宣传,对内传达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进行文化的现代化创新,对外加快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软实力,成为我国党媒亟需完成的任务。因此,本文选取《人民日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间关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1155篇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报道数量、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及其跨越的重要时间节点为依据,将40年分为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丝绸之路沉寂阶段(1978年-1987年)、丝绸之路觉醒阶段(1988年-2013年)和新丝绸之路阶段(2014年-2017年)三个阶段,主要对新闻材料的报道数量、体裁、篇幅、版面位置、报道地域、主题、基调7个方面出发,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在上述三个历史阶段是如何报道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体现了哪些特征,报道框架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媒介形象。通过框架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的报道主题多元,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侧重深度报道和长篇报道,报道涉及国家、地域广泛,始终秉持客观中立来弘扬文化遗产精神,体现正能量。在框架建构的过程中《人民日报》体现出了该文化遗产是“连接中外交往的友谊之路”、“古代中华文明的记录之路”、“经济价值创造之路”、“国家精神符号的象征之路”、“民族融合的见证之路”的媒介形象。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几方面出发探讨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相关报道框架构建和变迁的原因,并针对下一阶段的报道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让我国党媒在发挥文化遗产传承职能的同时,能让受众能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丝路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自信。